第80章 回援

“末将领命!”四人齐声应道,声音在帐内回荡。

成大器又看向太史慈、张合、高览:“你三人随我连夜回援彭城!带上所有干粮,轻装简行,战马马蹄裹布,兵器铜环缠棉,不得发出半点声响!”

“诺!”三将轰然领命,转身时甲胄声都刻意放轻了。

是夜,寿春城外的汉军营垒依旧灯火通明,鼓角声此起彼伏,仿佛随时要发起强攻。徐荣站在帐外,看着士兵们将稻草人穿上盔甲,立在营前,又命人将空粮车来回拉动,扬起阵阵尘土。这些稻草人做得颇为逼真,远远望去,竟像是真的士兵在巡逻。

华雄扛着大刀,看着这一切,忍不住皱眉:“徐将军,弄这些虚的有什么用?袁术那蠢货未必能上当。”

徐荣望着远处城头的火把,淡淡道:“主公要的,不是让袁术深信不疑,而是让他不敢赌。只要他多犹豫一日,主公在彭城便多一分胜算。”话音刚落,陈登已带着廖化走向附近的村落。月光下,他们身后跟着十几个挑着粮食的士兵,麻袋上印着“成”字标记,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村口的老槐树影里,几个饥民正探头探脑。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手里还提着破碗,显然是饿极了。看到士兵靠近,他们吓得连连后退,有个小孩还哭了起来。

“老乡们,不要怕。”陈登摘下头盔,露出温和的笑容,他的额头上还有一道在安风津作战时留下的伤疤,此刻在月光下显得有些狰狞,却不妨碍他语气里的真诚,“我们是成将军的军队,不是袁术的爪牙。来给大家送粮食的。”他示意士兵打开粮袋,金黄的小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寂静的夜里仿佛能飘出很远。

饥民们先是犹豫,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颤巍巍地走上前,指着粮袋问:“官爷... 这粮食... 真的给我们?不要钱?”她的儿子上个月就是因为抢了半袋米,被袁术的士兵打断了腿。

陈登蹲下身,拿起一把小米递到老婆婆手里:“不要钱,不要粮票,只要是受苦的百姓,都有份。”他指着远处的寿春城,声音陡然提高,“袁术霸占着粮仓,看着你们挨饿,这样的皇帝,你们还愿意替他卖命吗?”

饥民们先是沉默,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声。有人喊道:“袁术早就该垮了!”有人泣不成声:“我儿子就是被他们害死的!”很快,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家里出来,捧着粮食泣不成声,有人甚至朝着成大器军营的方向磕头。

与此同时,成大器的六万大军已消失在夜色中。太史慈率领的先锋营裹着马蹄,在官道上疾行,刀鞘上的铜环都用布包着,听不到半点声响。士兵们嘴里衔着树枝,防止说话出声,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在寒风中交织。

张合、高览分率左右两翼,像两只展开的翅膀,护住中军。他们的军队沿着小路行进,避开了可能有人烟的地方,马蹄踏在积雪上,只留下浅浅的印记,很快就被风吹平。

贾诩与成大器并辔而行,月光照在他们身上,拉出两道狭长的影子。贾诩裹紧了斗篷,低声道:“主公,曹操用兵狡诈,我军回援之事,他未必没有察觉。芒砀山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恐有埋伏。”

成大器握紧缰绳,马蹄踏过积水的洼地,溅起细碎的水花。他望着远处黑沉沉的山峦,沉声道:“我料他必在半路设伏。传令下去,明日天亮后,全军放慢速度,派斥候四出探查,方圆十里之内,哪怕是一只兔子也不能放过!”

夜色渐深,寿春城中的袁术却毫无睡意。他穿着厚厚的狐裘,站在城楼上,听着城外的鼓角声,烦躁地问身边的阎象:“怎么还在打?成大器难道真要硬攻?他就不怕损耗兵力吗?”

阎象望着汉军营垒里晃动的人影,眉头紧锁。那些人影一动不动,连风吹过都不见摇晃,实在有些反常。“不对劲。”他喃喃道,“若真要攻城,怎会只有鼓声,不见云梯、投石机?而且这鼓点杂乱无章,不像是进攻的节奏。”他忽然心中一凛,抓住袁术的胳膊,“陛下!速派细作出城探查,我怕... 怕成大器已经走了!”

袁术却嗤笑一声,甩开他的手:“走了?他好不容易打到城下,怎么可能走?定是黔驴技穷,想吓唬朕!”他转身往回走,龙袍的下摆扫过城垛上的青苔,留下一道湿漉漉的痕迹,“传令下去,明日朕要在宫中设宴,与众卿共庆中秋。告诉御膳房,把那坛西域进贡的葡萄酒开封,朕要好好款待诸位爱卿!”

阎象望着城外的营垒,月光下那些“士兵”的身影显得格外僵硬,像一尊尊没有生命的泥偶。他打了个寒噤,一种不祥的预感像藤蔓般缠住了心脏,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而此刻,成大器的大军已过了淮河渡口。河水结了层薄冰,士兵们踏冰而过时,冰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随时会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