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陈留暗局

初平二年的深秋,寒意渐浓。

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局势一日三变。

青州方面,袁谭在颜良、文丑的辅佐下,稳扎稳打,逐步压缩青州黄巾的生存空间。

黄巾主力司马俱部在与刘岱军队的几次交锋中互有胜负,但流寇特性使其难以占据稳固地盘,数十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随军流民)的消耗如同一个无底洞,驱使他们更加疯狂地在山阳郡、任城国一带劫掠,与刘岱军陷入残酷的拉锯战。

刘岱被牢牢钉在东部战场,兖州西部,尤其是陈留郡,防御力量不可避免地变得空虚。

与此同时,天下大势亦在暗流涌动。

北面,幽州牧刘虞与公孙瓒的矛盾日益公开化。

刘虞主张怀柔乌桓、鲜卑,休养生息;

而公孙瓒则坚持强力征伐,双方在战略上南辕北辙。

一场冲突似乎已在所难免,这牵制了公孙瓒大量精力,使其无力南下与袁绍争夺青州,间接帮助了袁谭的经略。

南面,袁术与刘表为了争夺南阳等地,摩擦不断。

孙坚作为袁术麾下头号猛将,正厉兵秣马,准备对刘表用兵。

长江流域的战火一触即发,吸引了天下诸侯不少目光。

而在关西,董卓依旧把持朝政,倒行逆施。

但长安城内,暗杀与阴谋的传言从未止息。

王允、士孙瑞等汉室老臣暗中串联,一股反对董卓的潜流正在形成。

只是这一切,暂时还被隔绝在关隘之外。

正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琰堡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了近在咫尺的陈留郡。

蔡琰的书信和厚礼已由徐庶精心措辞,派心腹送往顿丘曹操处。

回信尚未抵达,但琰堡的行动已如张开的弓弦,蓄势待发。

议事堂内,烛火摇曳。

核心成员再次齐聚,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主公,曹操处尚无回音,我等是否再等等?”杜袭谨慎地问道。

蔡琰摇头,目光坚定:

“时机稍纵即逝。刘岱主力被黄巾拖住,此乃天赐良机。曹操枭雄之姿,即便不回信,只要他不立即干预,便是默许。我等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他人之反应。”

她走到沙盘前,手指点在陈留郡的疆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