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真身末路

第一节 :王袍现踪

曲女城王宫正殿的织金幔帐突然撕裂——裂帛声刺破战场的喧嚣,三百片经纬交织的“显庆三十年”龙纹锦缎如断线纸鸢般飘落,每一片缎面都渗出暗红血渍,那血渍竟似《大唐西域记》被焚毁的“末路篇”残页形状,焦黑边缘裹着粘稠血珠,原本威严的龙纹随殿内骤起的腥风扭曲,鳞爪蜷缩、龙须缠绕,赫然拧成一道道泛着寒光的锁链形状,仿佛要将整座正殿捆缚成囚笼。

王玄策踏着飘落的锦缎前行,玄色正使袍角扫过缎面血渍,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他左脚断足处缠着的金线突然绷直,如活物般刺入殿中龙椅的鎏金龙睛——那金线本是文成公主当年赠予的护身之物,此刻却化作牵引的引线,猛地勾出龙椅下方暗藏的青铜弑王钩。钩身泛着青黑锈迹,唯有钩尖“永徽三十二年”的暗记清晰可辨,只是此刻那暗记正被浓郁的怨气腐蚀,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孔洞中渗出黑褐色汁液,滴落在锦缎上,瞬间将龙纹灼出焦洞。

“王正使!当心幔帐后异动!”蒋师仁的喝声刚落,手中陌刀已如惊雷般劈开剩余的幔帐。刀锋过处,震落的不是金线流苏,而是三个悬于梁上的密封喉骨匣——檀木匣身刻着梵文诅咒,铜锁已被刀风震碎,匣盖弹开的瞬间,泛黄的绢册从匣中滑落,正是阿罗那顺当年绞杀唐使的《勒颈录》。绢册首页用血写着“唐使二十八,魂断曲女城”,字迹狰狞,页边还沾着早已发黑的发丝与碎甲片。

王玄策俯身拾起绢册,指腹抚过绢页上的血痕,眼底寒光更甚。去年使团遇袭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天竺兵卒的弯刀、唐使的惨叫、满地的大唐旌节碎片,还有他与蒋师仁踩着同伴的尸体逃出重围时,身后传来的阿罗那顺的狂笑。那时他们二人只带着半面残破的旌节,从尸山血海中奔逃,如今终于率领从吐蕃借来的一千二百精骑、从泥婆罗借来的七千铁骑,共八千余骑人马杀回曲女城,只为给那二十八位枉死的同伴复仇。

“蒋校尉,还记得去年今日,咱们在恒河畔埋了半块旌节吗?”王玄策声音低沉,将绢册收入怀中,“今日这《勒颈录》,便是给他们的第一份祭品。”

蒋师仁握刀的手更紧,陌刀刀柄上的缠绳已被汗水浸透:“王正使放心,末将定斩阿罗那顺狗头,让他为二十八位兄弟抵命!”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马蹄声与喊杀声——那是八千骑人马正在肃清王宫外围的残兵,吐蕃骑兵的狼嚎与泥婆罗战士的战吼交织,震得殿内梁柱微微颤动。

就在此时,一枚铜佛残核从殿角的佛龛中飞出,径直砸向青铜弑王钩的孔洞。那残核本是当年玄奘法师遗留之物,此刻被战场的戾气催动,竟渗出淡金色的佛血。佛血顺着钩孔流下,滴落在下方的锦缎上,瞬间将暗红血渍染成耀眼的金色,而后沿着缎面的纹路蔓延,赫然凝成七处深浅不一的印记——正是曲女城王座的七处死穴方位,从龙椅扶手到基座暗格,每一处印记都泛着淡淡的金光,仿佛在指引着破局之路。

王玄策眼中精光一闪,正要俯身查看,王座突然剧烈倾斜,椅腿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众人定睛看去,王座下方露出的不是坚实地基,而是堆积如山的白骨——那些竟是唐军当年被绞碎的颈椎骨!每一节白骨都泛着青灰,骨缝中还卡着青铜卦钱,卦钱上刻着鸿胪寺密探的专属印记。蒋师仁上前拾起一枚卦钱,只见钱面“平安”二字已被血锈覆盖,背面的“唐”字却依旧清晰。

“是鸿胪寺的密探……”蒋师仁声音发颤,“去年使团出发前,他们还说要在曲女城接应咱们,没想到……”

王玄策抬手按住蒋师仁的肩膀,目光扫过那些白骨与卦钱,语气冷冽如冰:“阿罗那顺不仅杀了咱们的人,还敢将他们的骸骨藏于王座之下,用密探的卦钱镇骨,简直是视我大唐威严如无物!”他踏前一步,青铜弑王钩在手中微微颤动,“今日咱们踏平曲女城,不仅要为二十八位兄弟复仇,更要让天竺知晓,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殿外的喊杀声愈发激烈,吐蕃骑兵已攻破王宫大门,泥婆罗战士的长矛刺穿了天竺卫兵的甲胄。王玄策手持青铜弑王钩,转身看向蒋师仁,玄色正使袍在风中猎猎作响:“蒋校尉,传令下去,八千骑人马分三路合围,不得放走阿罗那顺一兵一卒!今日这曲女城,便是他的葬身之地!”

蒋师仁单膝跪地,双手抱拳:“末将领命!”他起身提刀,大步流星走出正殿,陌刀划破空气的锐响与他的传令声一同传出:“王正使有令!左路吐蕃骑攻东殿,右路泥婆罗骑封西巷,中路随我直捣王座!擒杀阿罗那顺者,赏黄金百两,赐大唐旌节!”

王玄策立于正殿中央,目光落在那倾斜的王座上。青铜弑王钩的佛血仍在滴落,金色的印记在白骨间愈发醒目。他知道,这场复仇之战才刚刚开始,而曲女城的王座之下,还藏着更多阿罗那顺的罪证,也藏着大唐使团二十八人的冤魂。今日他踏破王城,不仅要为兄弟们讨回公道,更要让大唐的旗帜,重新飘扬在曲女城的上空。

小主,

第二节 :卦钱索命

王玄策指尖挑起一枚卡在白骨缝中的青铜卦钱,玄色袖袍下的手腕微微发力,卦钱在他指腹旋转三周,突然“嗡”的一声震颤起来。钱纹间淤积的黑褐色血渍骤然喷射,细如牛毛的血丝在空中交织缠绕,竟渐渐织成一张泛着腥气的丝网——网眼纹路赫然是《卫公兵法》中早已失传的“诛王阵”图谱,从阵眼到阵脚,每一道血丝都对应着兵法中“困王、裂甲、断脉”的杀招,只是此刻整张丝网被殿内弥漫的天竺王气映得发黑,边缘的血丝甚至开始凝结成冰,仿佛要将这绝杀之阵冻成死局。

“王正使!此阵邪异,末将替您破它!”蒋师仁的吼声穿透血网的嗡鸣,手中陌刀骤然高举,刀身映着殿外涌入的阳光,泛起刺眼的寒芒。他踏前两步,左腿屈膝下沉,腰间发力,陌刀带着千钧之势劈向血网——刀锋未及触网,凌厉的刀气已先一步撞上丝网上的阵眼,只听“咔嚓”一声脆响,血网中央的“困王”节点应声断裂,漫天血丝如断线的串珠般坠落,却在落地前突然化作齑粉,散发出刺鼻的焦糊味。

刀气余威未散,径直劈向倾斜的御座扶手。鎏金包裹的檀木扶手应声而断,断面处露出密密麻麻的刻痕——竟是玄奘法师当年途经曲女城时,暗中刻下的“五天竺王权末路注”。字迹浅淡却清晰,从“戒日王崩”到“阿罗那顺篡逆”,字字句句都记录着天竺王权更迭的隐秘,只是此刻刻痕间正渗出灰白色的解毒香灰,香灰中还混着细小的暗红色颗粒,细看竟是干涸的血珠。

王玄策俯身凑近断口,指尖捻起一点香灰,放在鼻尖轻嗅——那是大唐宫廷特有的“龙涎解毒香”,唯有鸿胪寺密探执行机密任务时才会携带,用于破解毒物。他心头一震,突然想起去年使团遇袭前,鸿胪寺密探曾暗中递给他一小盒同款香灰,叮嘱他“若遇天竺巫毒,此香可解”,如今香灰从御座扶手渗出,想必是密探当年察觉阿罗那顺的野心,特意将密信藏于此处,却没来得及送出便遭了毒手。

“王正使,您看!”蒋师仁突然指向断口处,只见一枚铜佛碎片正从刻痕中滑出,径直嵌入香灰之中。碎片接触香灰的瞬间,殿内所有散落的龙纹锦缎突然腾空而起,如活物般自相缠绕,缎面的血渍在绞杀声中相互融合,竟渐渐拼出一幅清晰的图景——那是天竺禁卫的换防间隙图,从王宫正门到后殿密道,每一处守卫的换岗时间、人数排布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禁卫腰间弯刀的朝向都分毫不差。

王玄策盯着锦缎拼成的图谱,眼底闪过一丝了然:“是密探用香灰引铜佛碎片显影,这换防间隙,便是咱们直捣阿罗那顺寝宫的关键!”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帛裂声,像是有无数匹绸缎被同时撕裂,紧接着便是天竺近侍的窒息惨叫声——殿门处,四名捧着玉带的天竺近侍突然捂住脖颈,脸色涨得青紫,手中的玉带“啪”地掉落在地,带身散开的瞬间,众人赫然看清,那玉带竟是用晒干的唐军肠丝编织而成,每一根丝线都泛着令人作呕的蜡黄色,带扣内侧还暗藏着三枚细如牛毛的银针,针尾刻着鸿胪寺密探的专属莲花印记。

蒋师仁见状,怒火瞬间冲上头顶,陌刀重重劈在地面,震得地砖开裂:“阿罗那顺老贼!竟用我大唐儿郎的肠丝做玉带,此等禽兽行径,今日定要他挫骨扬灰!”

就在此时,三枚银针突然从玉带扣中弹出,在空中微微颤动,针尖渗出的血珠随着颤动在空中划出细微的痕迹。王玄策凝神细看,只见那些血痕渐渐连成一行小字——竟是文成公主的密令:“午时三刻,佛骨弑王”。字迹用的是大唐宫廷秘传的“血纹术”,唯有在戾气浓郁的地方才会显形,想必是文成公主当年预判到阿罗那顺可能谋反,提前将密令藏于银针之中,托付鸿胪寺密探带入天竺,如今终于在这复仇之战中,向他们传递了破局的关键。

“午时三刻……”王玄策抬手看了一眼腰间的铜漏,漏箭已指向午正二刻,距密令中的时辰仅剩一刻。他捡起地上的铜佛碎片,碎片上的佛血仍在微微发烫,“蒋校尉,玄奘法师的刻注、密探的香灰、公主的密令,都指向同一处——御座之下,定藏着佛骨!”

蒋师仁立刻会意,提刀走到御座旁,陌刀贴着王座基座轻轻敲击,每敲一下,便侧耳细听:“王正使,这基座是空的!末将这就劈开它!”说着便要挥刀,却被王玄策抬手拦住。

“不可莽撞,”王玄策摇头,目光落在基座边缘的一道暗纹上,“你看这暗纹,与青铜弑王钩的纹路相合,想必需用钩尖触发机关。”他握紧手中的青铜弑王钩,将钩尖对准暗纹的凹槽,缓缓刺入——只听“咔嗒”一声轻响,御座基座突然向两侧分开,露出一个深约三尺的暗格,暗格中供奉着一枚泛着金光的佛骨,骨身刻着梵文咒语,周围还摆放着七盏熄灭的酥油灯,灯盏旁散落着鸿胪寺密探的铜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佛骨接触到殿内的空气,突然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暗格中的香灰瞬间被点燃,化作一团淡蓝色的火焰。王玄策盯着佛骨,又看了一眼铜漏,沉声道:“蒋校尉,传令下去,让吐蕃骑与泥婆罗骑按换防间隙图布防,严守各条通道!午时三刻一到,咱们便用这佛骨,破了阿罗那顺的王气,取他狗命!”

蒋师仁抱拳领命,转身正要离去,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脚步声,伴随着天竺士兵的嘶吼:“守住正殿!不能让唐人毁了佛骨!”显然,阿罗那顺已察觉正殿异动,派兵前来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