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后,陆逊的回信抵达长安。信中,他并未全盘否定长安的规划,而是提出了数条极具价值的补充和微调:
“丞相钧鉴,诸位同僚高见,逊拜读数遍,深以为然。然有数处细节,或可斟酌:
其一,江陵以北。宛城为荆襄北门,然江陵更是荆州心脏。魏军若自襄樊南下,或水军自汉水而来,江陵压力巨大。建议于江陵以北当阳、编县乃至荆山余脉险要处,增筑三至五座坚固弩砦、营垒,屯兵数千,与江陵城防形成纵深,使敌未至江陵,先遭重创。
其二,淮西联动。江淮防线,重寿春、合肥,然其西侧弋阳、安丰一带,丘陵起伏,易被忽略。魏将如邓艾者,善奇袭,恐由此渗透,威胁寿春侧后。建议于此地增派一支五千人左右的机动兵力,并联络当地山民,广布眼线,以防不测。
其三,水军运用。黄将军言重水军,甚善。然水军非仅用于守江、守淮。当组建数支精锐水师分队,配备快船,常年巡弋于长江、汉水、淮水乃至沿海,主动出击,骚扰魏境,焚其粮船,使其沿江沿海郡县,永无宁日,亦可牵制其大量兵力。
其四,情报先行。新得之地,民心未附。当大力经营细作网络,不仅限于军事,更需渗透至魏国郡县官府、士族豪门,知其虚实,洞其动向。如此,方能料敌机先,制胜于无形。
……”
陆逊的信,如同点睛之笔,让整个防御体系更加立体、周密,尤其强调了主动出击与情报的重要性。
结合陆逊的建议,又经过数日的反复斟酌,最终的防御体系方案终于确定:
总体方针: 巩固根本(益州、荆州核心区),经营新土(南阳、淮南),重点防御(潼关、武关、寿春、合肥),水陆并重,纵深配置,内外联动。
历时一月,经过无数次争论、推演、补充,凝聚了诸葛亮、庞统、徐庶、黄权乃至陆逊众人智慧的蜀汉新防御体系,终于成型。
会议结束后,徐庶、黄权即刻辞行,返回各自防区,着手落实。庞统则留镇长安,协助诸葛亮总揽全局,并督导军械制造与新技术研发。
望着徐庶、黄权离去的背影,诸葛亮站在丞相府的高台上,远眺东方。新的防线已然划定,但这万里疆域的守护,需要无数将士的血汗与忠诚,更需要朝廷上下的同心协力。
“司马仲达……下一次对弈,希望你不会让我失望。”他轻声自语,手中的羽扇在寒风中,稳如磐石。一场围绕新防线建设与巩固的宏大工程,在季汉的疆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