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淮水天堑:以寿春、合肥为两大支撑点。寿春当面向东北,控扼颍水、涡水入淮之口;合肥则面向东南,屏障巢湖,威胁历阳。此二城需屯重兵,广积粮草,并大力发展水军。淮水沿线,广设烽火台、巡河快艇,严密监控北岸动向。”
“第二线,江北壁垒:于合肥以南,濡须口重建并强化水陆营寨,使其成为合肥之犄角,锁控长江北岸。同时,在六安、成德等淮南腹地城池驻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支援第一线。”
“第三线,长江防线:江东本土,以建业、京口、牛渚为重镇,水军主力集结于此。若淮上战事不利,可凭长江天险,阻敌南下。”
黄权特别强调:“江淮防御,首重水军。当增造楼船、艨艟,训练水卒,务使我水师实力,凌驾曹魏之上。如此,进可溯淮北伐,退可保江东汉土无虞。”
庞统插言道:“江淮之地,水利重要。可效仿昔日曹魏,于芍陂等地大兴屯田,一则供应当地军粮,减少转运损耗;二则积水为障,可阻滞敌军骑兵。”
黄权与徐庶就芍陂屯田的具体规模和驻军分配又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在诸葛亮协调下达成一致。
随后,焦点转向西方的关中防线。庞统主管军械谋划,对此亦有见解。
“潼关、武关已下,函谷关在司马懿手中。我西方防线,须以潼关-武关为基,构建新的关中防御体系。”
“潼关方向,”庞统道,“魏延将军驻守,兵力雄厚。然潼关之险,一半在关,一半在禁谷及周边山岭。当分兵驻守禁谷诸隘口,并于关前增设营寨、拒马、陷坑,形成前沿警戒阵地。关内需储备足够半年之粮草军械,以防万一。”
“武关方向,”他继续,“此地连通南阳,至关重要。不仅关城要固守,更需确保武关至宛城、武关至蓝田两条通道的安全。建议于沿途险要处,如商县、上洛,增筑戍城,驻兵把守。”
小主,
“此外,”庞统目光锐利,“司马懿既已仿制我霹雳火器,函谷关恐更难硬攻。我军亦需加强关防火器配置,并研发反制之法。可于潼关、武关设立‘军器分司’,就地研制、生产部分守城器械与火药,以应不时之需。”
诸葛亮补充道:“陇右马孟起虽逝,然西凉铁骑根基犹在。需任命新的凉州都督,稳固陇右,保障关中侧翼安全,并使西凉铁骑能随时东调,支援潼关、武关。”
会议连续进行了十余日,众人反复推演,争论不休。徐庶强调荆襄一体,黄权力争江淮优先,庞统则关注关防技术与陇右联动。诸葛亮始终耐心听取,时而引导,时而裁决。
期间,诸葛亮亲笔修书,将初步形成的防御构想,快马送至武昌,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虽未亲至,但其洞察力与战略眼光,无人敢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