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名字响起时,全场气氛变得尤为微妙。一位身着前朝贵族服饰、神态恭谨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与谨慎的老者上前一步——他便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他曾屡谏纣王而遭斥,牧野之战后持商王室祭器主动投降武王。
“殷商既灭,天命归周!然汤王之功不可没!今封殷后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代殷后,奉其先祀!赐殷民遗族,承商正朔(允许保留商的部分礼仪文化),行其旧俗!世世勿绝!”
微子启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作为前朝王族,国家覆灭的痛楚深入骨髓;但作为商王室中少有的清醒者,又深知纣王咎由自取。周人给予他如此厚待,不仅保全了商汤的祭祀,还让他保有相当的尊严和领地(宋国初期地位颇高,公爵),这既是一种宽宏,也是一种极高明的政治智慧——安抚庞大的殷遗民。他双膝跪地,额头深深触碰到冰冷的、带着晨露的石板:“罪臣之后启,感戴天子洪恩!必当恪守臣节,率殷遗民,永遵周礼,效忠天子!” 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他知道,自己和宋国,是周室展示仁德、稳定东方最重要的棋子。
终章:盟誓镐京——天下棋定
日影渐移,接近正午。所有受封者——姬姓宗亲、功勋重臣、圣王之后、前朝遗脉——连同镐京城内外参与观礼的各路诸侯、方国首领们,在礼官的引导下,再次面向太庙广场中央那象征着王权、浸染着牲血的巨大青铜方鼎。
武王姬发站在最高处,冕旒垂下的玉藻在阳光下折射出庄严的光晕。周公旦立于其侧,神情肃穆。礼官抬来一头健壮的纯色公牛(歃血所用),另有执事捧上盛有牲畜鲜血的玉敦。
“今日分封,裂土授民!” 武王的声音如同洪钟,响彻全场每一个角落,“非为私恩,实为共守疆土,协和万邦,永保天命!卿等受此疆土、人民、礼器、甲兵,当思来之不易,慎守勿失!尊王室,攘夷狄,恤孤寡,兴农耕!各修尔职,毋废朕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率先拔出腰间装饰华丽的佩剑——“湛卢”(象征性名剑),在公牛脖颈处轻轻一划。温热的牛血泊泊流出,流入下方的玉敦中。
“凡我受封诸侯,” 武王执起玉敦,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歃血为盟!永世效忠周室!如有背弃盟誓,如同此牲!” 他仰头,饮下一口带着浓烈腥气的牲血。殷红的血痕沾染在他威严的唇边。
紧接着,以周公旦、姜尚、召公奭为首,所有受封诸侯依次上前。每人手持象征自己身份和权力的玉圭,神情无比庄重肃穆,用圭的一角(或特制玉勺)舀起玉敦中的牲血,仰头饮下。鲜血的腥咸与誓言的沉重交织在一起:
“我,伯禽/康叔封/姜尚/妫满/微子启……谨对皇天后土、列祖列宗盟誓:此生此土,永为周臣!尊奉天子,拱卫王室!勤政爱民,守土有责!子孙万代,恪守此誓!若有违背,天地共弃,神人共戮!”
雄浑而整齐的誓言声,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在镐京的上空久久回荡,仿佛融入了那尚未散尽的燎祭烟火之中。玉圭的冰冷、牲血的腥热、土地的厚重、权力的荣耀、责任的沉甸,在这一刻,通过这古老而神圣的仪式,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诸侯的灵魂深处。
阳光炽烈,照耀着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照耀着那些熠熠生辉的青铜礼器,照耀着诸侯手中紧握的、象征着疆土与责任的玉圭。分封,这场以血缘、功勋、仁德为经纬编织的宏大政治棋局,终于落子定型。一个崭新的、以宗法与礼乐为纽带的“封建”时代,在牲血的腥气与玉圭的寒光中,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序幕。未来是稳固的磐石,还是崩裂的暗流?此刻无人知晓。诸侯们饮下的不仅是盟誓之血,更是历史的重量与未知的征途。马车载着他们驶向陌生的疆土,车轮碾过之处,一个名为“中国”的文明共同体,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孕育成型。
后世回响:权力的重量
分封诸侯的那一刻,武王交付的不只是疆土与人民,更是维系天下和平的重担。权力并非盛宴上的珍馐,而是农夫肩上的犁铧——荣耀背后是开垦荒芜、疏导洪流的艰辛。周初诸侯手握玉圭时感受到的冰凉重量,至今仍在叩问所有掌权者:当你在荣耀中举起权杖,是否听见了土地深处的呼唤?是否看清了那被权柄照耀之处,还有多少黑暗等待点燃?真正的权力,是引路的灯,不是压顶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