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典型航发企业产品研发情况就介绍到这里,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商讨我们《蓝航发-3》的技术路线图。”
“从本质上来讲,航空发动机的工质大多为空气。空气在发动机内的秒流量越大,就意味着有越多的空气参与了能量的转化过程。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带有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的空气秒流量为1千克左右,而喷气式发动机的空气秒流量为40千克以上。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如果能够让大量工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热力学循环的话,其性能就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一名研究员从航空发动机的运行原理上,做了一个阐述。虽没具体的思路,但也试图提示大家从这个方面找灵感。
“脉冲爆震发动机将可能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在每秒爆震几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过程中,燃烧波跟在激波后面,以50多个大气压的高压和2800k的温度迅速完成一个热力学循环过程。脉冲爆震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进气、喷油、点火、爆震波的生成与传播、排气5个环节。成功实现脉冲爆震波稳定维持的发动机将得到大于20的推重比。”
有人开了头,众人便开始了头脑风暴。
这是马由这些年费很大力气营造出的一种学术氛围。在蓝星集团(及研究院)里,只要是技术研讨会,所有参会人员,便没有职称、职务等资历和级别的差异,哪怕是刚入职参会做记录的学生,也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马由更是在蓝星集团内部,严禁学术霸权的存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搞技术一言堂。即使他参会最终拍板技术方案时,也会耐心地阐述理由。目的自然是启发大家的思维。……
晚上8点,会议已连续进行了6个小时,晚餐都是后勤部门送来的盒饭,大家边开会,便匆忙填饱肚子。马由不由得揉了揉眉头,他超强的体魄、宽阔的脑域,倒不至于疲倦。而是明知道答案,还要陪着大家挖空心思探讨。
好在他心态极为平和,不会喜形于色。若非为了培养设计人才,他大可直接让星儿从科技树中,找出适合当前制造能力、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先进发动机设计图纸,并予以优化。
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技术研讨会,都会出现。但他每次都是得耐着性子,倾听众人的讨论,试图捕捉哪怕一丝有益的建议或灵感。
“好了,看来大家没有其他意见了。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课题预研的努力,总体还是卓有成效。道理不辨不明,今天的头脑风暴,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下面有请马董讲话,大家欢迎。”众人精神一振,全神贯注起来。掌声也是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