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采取了这种混合动力过渡方案,依然具备提高整体效率的潜力,能够达到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排放的目的。
由于采用了几乎是极限利用率的发电机技术,综合能量损耗极低的纯电技术,其燃油能量转换率,高达63-65。虽没有纯电高,但较之波音、空客同等起飞重量的客机,至少节约40的油耗,拥有大幅下降成本的优势。马由更看重的这样的推进器飞行稳定性更好、航程可达约24万公里。
将来,马由乘坐这款飞机,可中途不用加油,到达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且大多数国家可飞来回而不用浪费时间加油。这就有效规避了一些在中途加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更是规避了因空中缺油,导致迫降的意外发生。
专机除客舱比马由现在乘坐的空客340-200更宽大外,货舱容积也更大,可搭载6辆防弹suv随机飞行。整体起飞重量和波音747-200b(300)377842吨基本相当。比340-200的275吨增加了近30。
其他智能控制、反导弹锁定、私人卫星网络、通讯等,更是十分齐全。不过,这些都是绝密工程。核心元器件都是在马由的私人实验室里生产,总装车间只负责安装到指定位置。
“《新蓝星1号》按计划还有10天就完成主体建造,内饰和设备安装、调试还需20天。之后就是试飞、测试等,需要1个月左右,年底前能正式使用了。”李响汇报到。
“嗯,速度还不错。我们的飞机生产线,算达到了国际上大型客机生产厂家的较高水平。”
“这是我们暂时没有规模化生产,若全面开工,每架飞机的制造周期,平均可缩短到2个月。毕竟我们的生产线上,运用的智能机械是全世界最多、最先进的。而且我们的生产工艺设计,充分利用了物联网技术,是最符合智能总装线,本身效率和品控就较其他厂家先进许多。”马由这一点是认同的。虽说汽车总装车间是第一个全面采用工业智能机械臂,但飞机公司因建造较晚,设备基本上是一步到位。总装一架飞机的人工只有国外同行的三分之一,这还是为了培养人才,才安排了这么的岗位,将来还会继续减少。最终可以达到国外飞机公司的15,甚至110。
“所有车间都开始生产了吧?”
“是的,每种型号的运输机我们安排了3架同时生产,公务机则开启了全产能。”
“运输机都有订单的吗?”
“有关部门每种型号各采购了一架,估计是拿回去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实验性二次开发、改造。一旦摸索成功,就可能大幅度增加订单。”
“哦,另外的6架运输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