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楼班降

山坡上的汉军士兵立刻弯弓搭箭,箭矢如蝗,朝着楼班等人射去。楼班等人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又身处绝境,很快便有亲信中箭落马,当场身亡。

楼班心中一痛,却依旧没有退缩,他挥舞着弯刀,拨打着飞来的箭矢,奋力向前冲去。但汉军的箭矢实在太多,他的战马不幸中箭,轰然倒地,将他掀翻在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数名亲信连忙翻身下马,将楼班扶起,护在中间,继续与汉军周旋。但他们很快便被汉军士兵包围,陷入了苦战。楼班看着身边的亲信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绝望。他想起了父亲丘力居的威严,想起了乌桓部落曾经的辉煌,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悲从中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支汉军队伍缓缓走来,为首的正是徐荣。徐荣身着银色铠甲,腰挎宝剑,面容沉稳,目光如炬。他勒马站在山谷口,看着被汉军围困在中间的楼班,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楼班看到徐荣,眼中闪过一丝怨毒,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被身边的汉军士兵按住。“徐荣!我兄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要杀他?我乌桓部落与大汉向来和睦,你为何要发动战争?”

徐荣闻言,缓缓开口,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山谷:“楼班,你可知你兄蹋顿犯了何等大罪?他勾结袁绍残余势力,屡次侵犯我大汉边境,烧杀劫掠,残害我大汉百姓,致使北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朝廷多次劝谕,他却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厉。我奉朝廷之命,率军平叛,乃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徐荣的话掷地有声,楼班一时语塞。他们确实经常率军南下劫掠,但在他看来,那是草原部落生存的需要,并非什么大罪。但此刻听徐荣这般说,他心中也不禁有些动摇。

徐荣看出了楼班的心思,继续劝说道:“楼班,你兄已死,乌桓主力尽灭,你已无路可逃。如今朝廷仁慈,并非要将乌桓部落赶尽杀绝。若你肯率众投降,我保你性命无忧,还会向朝廷举荐,让你继续统领乌桓部众。从今往后,乌桓归顺大汉,与中原百姓和睦相处,共享太平富贵,岂不是更好?”

楼班心中挣扎不已。一方面,他身负杀兄之仇,不甘心就这样投降汉军;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自己此刻已是穷途末路,仅凭自己一人,根本无法为父报仇,也无法重振乌桓部落。他看了看身边寥寥无几且士气低落的亲信,又望了望山谷外如狼似虎的汉军,心中一片茫然。

他想起了部落中那些老弱妇孺,想起了草原上的牛羊马匹。如果他执意抵抗,最终只会落得身死的下场,而乌桓部落也会彻底覆灭。但若他选择投降,或许还能为乌桓部落保留一丝火种,让族人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求生的欲望和对部落未来的一丝期许,最终战胜了心中的仇恨与不甘。楼班眼中的光芒渐渐黯淡下来,他咬了咬牙,挣脱了汉军士兵的束缚,缓缓下马,对着徐荣的方向双膝跪地,声音沙哑地说道:“我愿率部归降,还望将军信守承诺,善待我乌桓族人。”

徐荣看到楼班投降,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点了点头,说道:“放心,我徐荣说话算数。从今往后,你便是大汉的子民,乌桓部落也将在朝廷的庇护下繁衍生息。”

说罢,徐荣命人上前,将楼班扶起,为他松绑,并吩咐手下:“将楼班少主和他的亲信带到营中,妥善安置,不得有丝毫怠慢。”

随后,徐荣下令清理落马谷的战场,收敛阵亡士兵的尸体,又派人前往柳城,告知城中百姓叛乱已平的消息。百姓们得知后,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徐荣回到柳城后,立刻着手处理战后事宜。他命人安抚城中百姓,发放粮食和衣物,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时,他也对投降的乌桓士兵进行了妥善安置,愿意回归草原的,发放路费和物资,护送他们返回;愿意留在中原的,则编入户籍,与汉人一视同仁。

对于难楼和乌延的部下,徐荣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政策,只要他们真心悔改,便既往不咎。这一举措赢得了乌桓人的好感,也为日后乌桓部落融入中原文化奠定了基础。

数日后,柳城的秩序渐渐恢复正常。街道上行人往来,商铺重新开张,昔日的繁华景象逐渐重现。徐荣看着这一切,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这场平叛之战的胜利,不仅维护了幽州的北方稳定,也拯救了无数黎民百姓。

随后,徐荣命人将蹋顿的首级用石灰腌制,妥善保存,又带着楼班等一众降将,率领大军班师回幽州。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纷纷献上酒食,感谢汉军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