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攻心

寿春城外的秋风卷着枯叶,在成大器的军帐外打着旋。那些枯叶像是被无形的手驱赶着,贴着帐帘边角簌簌作响,又被风卷向远处的淮河,落进浑浊的水波里打着转儿。帐内烛火通明,十二根牛油蜡烛在铜制烛台上燃得正旺,将案上摊开的寿春地形图照得纤毫毕现——图上的墨迹浓淡不一,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卷,连标注城门的朱砂都晕开了些许。

陈登正站在地图前,青布儒衫的袖口沾着未干的泥点,下摆还别着半截折断的麦秆——他是昨日傍晚才从寿春近郊赶回大营的,坐骑的马蹄铁都磨掉了一块。见成大器目光扫来,他上前一步,拿起案上的竹筹,指尖在地图上点出三座坞堡的位置,竹筹与羊皮地图摩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主公请看。”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旅途的沙哑,却难掩兴奋,“这处名为‘望田坞’,原是袁术囤积稻种的粮仓,周长三里,夯土围墙有丈余高。上个月十五,我让坞里的佃户悄悄在粮仓角落藏了火油,趁着月黑风高点燃了草垛——如今只剩半截焦黑的仓墙,连守坞的兵丁都跑了大半,剩下的正等着咱们去收编。”

竹筹移向西南,点在淮河支流旁的一处渡口:“西南的‘柳林渡’本有三千水师驻守,战船二十艘,都是袁术从江东抢来的楼船。上周三夜里,舵手们突然哗变,把校尉捆了扔进水里,带着十二艘战船顺淮河而下,在渡口留了块木牌,写着‘愿归成将军麾下,效犬马之劳’。剩下的八艘船,据说被他们凿穿了船底,现在还沉在渡口淤泥里呢。”

帐内响起低低的议论声,周仓把手里的偃月刀往地上一顿,刀镦砸在青石地砖上,震得帐顶落下几点灰尘。他粗声粗气地喊:“百姓都向着咱们,水师都反了,还等什么?直接杀进去,砍下袁术那厮的狗头当尿壶!”

陈登却没停,他将竹筹重重按在寿春主城的位置,力道之大,竟在羊皮上戳出个浅浅的凹痕:“最要紧的是城北的‘伏牛山’。山民们世代在山里种栗子、采药材,去年袁术派人进山催粮,不仅抢了他们的栗子,还把三个反抗的猎户吊在树上活活打死。这一个月来,我让游医给山民送药时,偷偷教他们练些粗浅的拳脚,又给他们凑了五十把铁叉。昨夜三更,袁术派去催粮的三十人小队刚进山,就被山民们堵在‘一线天’峡谷里缴了兵器——现在那些兵丁被捆在山神庙里,正哭着求山民放他们一条活路呢。”

他退后一步,对着成大器深深一揖:“这一个月来,我让门生故吏扮作货郎、游医潜入四乡,只做三件事:开仓放粮给饥民,讲主公在青徐减免赋税的政令,记下同袁术有血海深仇者的姓名。如今寿春周遭百里,哪怕是三岁孩童,都能说出‘成将军免租子’;七十岁的老妪夜里祷告,都要对着徐州方向磕三个头。前儿我在望田坞外的茅草屋歇脚,看见农户家灶台上摆着个泥塑的小像,问是什么,那农户说‘是成将军,保佑咱们有口饭吃’。”

“民心如此,何愁寿春不破?”太史慈握着长枪站起身,枪杆在地上顿了顿,发出沉闷的响声。他铠甲上的鳞片被烛火照得发亮,那是去年在徐州战场上被箭射穿后重新补的,至今还留着淡淡的箭痕,“末将愿率五千轻骑为先锋,先夺下南门吊桥!”

贾诩却摇着羽扇,扇尖在地图上的寿春城墙划了个圈,慢悠悠地开口:“子义将军稍安。寿春城高池深,可不是寻常坞堡能比的。袁术经营十余年,光是环城的护城河就有三丈宽,河底埋着削尖的木桩,两岸还栽着密密麻麻的枳棘。城墙高三丈五,城头每隔五十步就有一座箭楼,投石机能把三十斤重的石弹打到百步之外——上个月我让人从寿春逃出来的工匠那里打听,光是守城的滚木礌石,袁术就囤积了三万多具。”

他转过身,羽扇轻点帐下诸将:“更要紧的是,他手里还有十五万兵马。其中三万是当年从洛阳带出来的宿卫,这些人多是关中子弟,跟着袁术吃香喝辣惯了,家里藏着的金银比寻常小吏还多;另外十二万虽是去年秋收后抓的壮丁,却被袁术用‘家人作质’捆着——每个队正手里都拿着本花名册,谁要是敢后退,当天就派人去抄他的家。”

周仓听得不耐烦,又把大刀往地上顿了顿:“那又如何?咱们九万弟兄,个个能以一当十,堆也能把寿春城堆破了!”

“周将军此言差矣。”贾诩的羽扇停在半空,“强行攻城,光是填护城河就得折损数千人;攀城墙时,箭楼里的弓弩手一轮齐射,至少倒下两三百;就算侥幸冲上城头,袁术的宿卫提着环首刀守在垛口,咱们的弟兄怕是要踩着同伴的尸体才能往前挪一步。依我估算,少说要折损五万弟兄,才能把寿春城拿下来。”

他看向成大器,眼神里带着恳切:“袁术本就是冢中枯骨,他的粮草撑不过这个冬天,他的宿卫见势不妙自会散伙。何必让弟兄们用命去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儒接过话头,指尖轻轻敲着案几,发出规律的笃笃声。他青色的官袍上绣着暗纹,那是当年在董卓麾下时绣的,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看得出精致:“文和先生说得是。我随军带来了从青州营档案里抄录的名册,是去年收编黄巾余部时,从降兵口中问出来的——上面记着袁术军中两千三百名士兵的籍贯住址,连他们爹娘的名字、家里有几亩地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放在案上缓缓展开。竹简用细麻绳捆着,绳结处还沾着点干涸的墨渍。“这些人里,有一千八百人是去年秋收时被强征入伍的。他们不是自愿当兵,是被袁术的兵丁踹开家门拖走的——比如守东门的校尉张迁,老家在沛国相县,去年被抓壮丁时,妻子刚生下一对双胞胎,他老娘还咳着血;还有南门的队正刘二狗,父亲是个瞎子,老娘瘫痪在床,家里就靠他媳妇每天纺五尺布换米吃。”

李儒的指尖划过竹简上的名字:“这些人,不是不想逃,是怕。袁术在每个县都设了‘质营’,把士兵的家眷集中看管,谁要是敢逃,当天就把他的家眷拉到营门口砍头。前儿从寿春逃出来的一个小兵说,上个月有个弓箭手偷偷往城下扔了块写着‘想家’的布条,第二天他媳妇就被吊在南门楼上,活活饿死了。”

帐内的空气沉了沉,连烛火都像是被这股寒意逼得晃了晃。太史慈握着长枪的手紧了紧,枪缨上的红绒簌簌抖动:“依我看,把这些人的家书写好,让弟兄们用弓箭射进城里去!信里告诉他们,家眷我们已经接走了,在坞堡里吃得饱穿得暖;再告诉他们,只要肯打开城门,过去的事一概不究。他们一看见信,知道家人平安,还被咱们照拂着,保管军心大乱!”

成大器一直没说话,只是盯着案上的竹简,指尖在“张迁”“刘二狗”的名字上轻轻摩挲。这时他忽然抬头,看向陈登:“这些士兵的家人,现在都安置妥当了?”

“主公放心。”陈登立刻拱手,“我让人把他们都接到了望田坞、柳林渡这些安全的地方,分了三十个坞堡安置,每个坞堡都派了十个老兵看守,防止袁术的细作混进去。张迁的媳妇奶水不够,我特意让人从徐州调了两桶羊奶,每天由两个婆子送去;刘二狗的老娘瘫在床,我找了相县最好的两个稳婆,专门给她擦身喂药——那两个稳婆说,老太太这几日能勉强坐起来了。”

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解开绳结,里面是十几封叠得整整齐齐的信:“这些是今早刚收到的家信,家眷们都在信里写了家里的事,张迁的媳妇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说‘这是咱儿子,会抓东西了’。”

成大器拿起张迁媳妇的信,信纸是粗麻纸,边缘还带着没裁齐的毛边,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有几个字甚至写反了,却透着一股热腾腾的烟火气。他看了半晌,把信放回布包,目光落在太史慈身上:“子义,你从军中挑一千名擅长射箭的弟兄,分成四队,分别守在东西南北四门。每天天亮后,每隔一个时辰往城里射一轮书信,记住,要射得又远又准,让城头上的士兵都能捡到。”

他顿了顿,又看向李儒:“文忧,你再拟一份告示,就说只要打开城门投降,既往不咎。愿意回家的,发三个月的粮饷——按咱们老兵的标准,每人三石米、两匹布;想留下从军的,直接编入辅兵营,待遇和咱们的老兵一样,家里的土地还能按青徐的规矩,减免一半赋税。把告示也抄成小字,跟着家信一起射进去。”

“主公,”张合忽然开口,他铠甲上的铜扣被烛火照得发亮,那是当年在袁绍麾下时的旧甲,虽已有些磨损,却擦得锃亮,“要是袁术把收到书信的士兵都杀了怎么办?他本就残暴,说不定会用屠刀镇住军心。”

贾诩轻笑一声,羽扇“唰”地展开,遮住了半张脸:“他不敢。现在城里兵员紧张,袁术上个月刚把十三岁的孩童、五十六岁的老汉都拉去守城。杀一个就少一个守城的,他要是真敢屠城,不等咱们打进去,城里就得先乱起来。再说了,咱们每天射进去上千封信,他杀得过来吗?”

他走到地图前,用扇尖点了点城墙:“城头上的士兵,十个里有八个是被强征的壮丁。你杀一个,剩下九个心里就多一分怕;你杀十个,剩下的九十人就会偷偷合计着怎么反杀你。杀得越多,剩下的人越怕,反而会更快反水——这就是攻心之计,不费一兵一卒,先乱了他的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