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中,周瑜在得知李典动向后面色凝重,随即以“演练”为名,调派数支快船深入汉水上游游弋……
李典的奇袭部队,在准备渡河时,因“流言”而迟疑了半日;
在试图寻找隐秘路线时,又遭遇了刘备军加强了数倍的巡哨,行踪几度暴露;
更麻烦的是,江面上不时出现的江东哨船,让他投鼠忌器,不敢大张旗鼓。
奇袭最重要的“隐秘”与“突然”丧失殆尽。
当他最终艰难抵达预定攻击位置时,面对的已是严阵以待的糜芳所部。
一场预期的突袭变成了强攻,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消息传回曹营,曹操震怒,却无可奈何。
奇袭失败,襄阳依旧如磐石般矗立,战局重回消耗泥潭。
而曹操隐隐感觉,一张无形的网似乎正从洛阳撒下,让他如芒在背。
与此同时,洛阳的建设与变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诸葛亮主导的科举改革细则正式颁布,在士林中激起千层浪。
经义虽仍占重要地位,但“明算”、“格物”、“律法”的权重提升,以及专门面向边郡、寒门的取录名额,使得无数过去被排斥在主流仕途之外的英才看到了希望。
太学之内,辩论之声更加热烈,一股务实、求新的风气逐渐压过了空谈玄理的老调。
各地州郡报上的考生名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非世家大族的名字,帝国的官僚体系,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新陈代谢。
格物院再次传来捷报。
在黄月英的主持下,连弩的稳定性和射速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始小批量装备精锐部队。
而对“猛火油柜”的研制也取得进展,虽然体型依旧笨重,移动困难,但其喷射的火焰射程和持续时间远超“神火罐”,被视为未来攻城的利器。
诸葛亮亲自视察后,下令严格保密,并拨付更多资源,同时叮嘱务必注意操作安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考效法》的推行在经历初期的阵痛后,效果逐渐显现。
一批尸位素餐的旧吏被淘汰,而许多精通实务、政绩突出的官员得到擢升。
府库的税收在吏治清明和新政刺激下稳步增长,各地呈报的垦田数、户籍数也出现了可喜的增长。
尽管仍有旧势力暗中抵制,但新朝的制度根基,在血与火的洗礼与精心的治理下,愈发坚实。
然而,平静之下,新的风暴正在孕育。
江东,周瑜在成功阻挠李典奇袭后,对洛阳朝廷的戒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再次向孙权进言:
“北廷其志非小,蔡琰、诸葛亮皆非甘于人下者。
今其稳坐洛阳,操弄荆襄局势于股掌,若待其彻底消化北方,整合完毕,恐江东难与争锋。不如……”
“不如如何?”
孙权目光闪烁。
“不如与曹操暂弃前嫌,联手先破刘备,尽速拿下荆州,再以荆、扬之力,共抗北廷!”
周瑜语出惊人,
“迟则生变,待北廷羽翼丰满,则江南危矣!”
孙权陷入长久的沉默。
与虎谋皮,风险极大。
但坐视北方那个巨人一天天壮大,同样令他寝食难安。
几乎同时,洛阳“暗部”也截获了曹操与汉中张鲁旧部杨昂秘密往来的情报。
曹操似乎在许诺重利,企图说服杨昂在关键时刻起事,扰乱朝廷雍凉后方!
而北疆,秃发树机能经过数年整合,实力恢复,又开始频繁寇边,试探着朝廷的反应。
这一日,诸葛亮将各方情报汇总,呈于蔡琰案前。
“主公,”他语气凝重,
“曹操虽受挫,然其亡我之心不死,联络杨昂,便是明证。
周瑜亦生异心,欲联曹速取荆州。
北疆胡虏,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