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初夏的风带着一丝灼热,吹过琰堡新垦的田垄。蔡琰站在堡墙上,望着远处官道上扬起的尘土——那不是敌袭,而是络绎不绝前来投奔的流民。
亩税十钱与强征材木的诏令已在中原大地掀起恶浪,无数农家破产,沦为流离失所之苦役。
琰堡“耕战一体、保境安民”的名声,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这些绝望的人们。
“堡主,今日又接收了七十三户,约三百口人。安置压力颇大,存粮消耗速度比预期快了近三成。”
毛玠捧着竹简,语气带着忧虑,但眼中亦有光彩。人口是乱世最宝贵的资源,只是消化需要时间与粮食。
“来的都是青壮劳力居多,这是好事。”蔡琰沉稳回应,“按既定方案,分批次安置,严格编入‘甲’制。
新到者,先参与水利修建与堡墙扩建,以工代赈,既可熟悉环境,也能快速融入。
告诉负责的管事,务必公平分配口粮,若有克扣,严惩不贷。”她深知,此刻的公平与秩序,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疾驰入堡,带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来自吴地的家书!蔡琰迫不及待地展开父亲蔡邕的回信。
信中,蔡邕首先对女儿在乱世中独撑家业、庇护乡梓的胆识与成绩表达了由衷的赞赏与欣慰。
接着,他告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因中原动荡,朝廷为示安抚士林,或有起用部分清流名士之议,他本人亦在考量之列,但局势未明,尚需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