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之瞳”留下的星尘净化了“信息孢子”的危机,其最后那句关于“影子倒映”的警告,却如同无形的阴霾,渗透进院内每一个人的心底。刚刚因“庭灵”完成净化加密而升起的一丝微弱安全感,再次被这更加晦涩难明的威胁所取代。
何雨柱在何雨水的搀扶下勉强站稳,灵魂与身体的双重透支让他眼前阵阵发黑,但他强行保持着意识的清醒。他看了一眼那片被星尘净化后、显得格外洁净的区域,又望向深邃的、仿佛隐藏着无数眼睛的夜空。
“影子……倒映……”他低声重复着这个词,眉头紧锁。字面意思似乎是指那个“大大的、安静的影子”可能会进行某种形式的“复制”或“模仿”?但具体意味着什么,毫无头绪。这种未知,比直面“星海猎犬”的獠牙更让人不安。
“哥,先别想那么多,你必须休息!”何雨水看着他惨白的脸色,焦急地劝道。
“我知道……”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口的腥甜,“但‘庭灵’刚完成初步加密,还不稳固,需要……引导它适应新的状态,尤其是……那‘灯塔’的使命。”
他想起了“理念之源”最终认可时赋予的使命——成为宇宙“理念灯塔”。这意味着“庭灵”不能仅仅满足于自保,还必须学会如何安全地、有效地向外辐射其理念之光,引导其他可能陷入困境的文明或个体。
这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辐射光芒,就意味着更容易被“飞蛾”发现。如何在发光的同时,不被吞噬、不被扭曲、不被“学习”,是摆在他们面前最严峻的课题。
他强撑着,再次将一丝微弱的意识连接上“庭灵”。此时的“庭灵”,内部结构因融入了“悖论加密外壳”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稳定,但其能量核心因连番消耗和深度净化而显得有些“干涸”。那层灰蒙蒙的、如同晨曦薄雾的光晕笼罩着整个生态,散发着内敛而神秘的气息。
“以吾等‘星火’为引,织就‘心光’之网……”何雨柱的意念在集体潜意识中回荡,引导着“庭灵”进行最后的调整。
他不再试图大规模地、无差别地向外辐射理念波动,那是取死之道。而是借鉴之前“星火网络”自然形成的经验,尝试构建一种更加精细、更加可控的“理念辐射模式”。
老槐树的根系在理念层面缓缓延伸,不再追求范围和强度,而是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开始捕捉和识别周边区域(主要是南锣鼓巷及邻近片区)那些自然产生的、微弱的、趋向于“平衡”、“善意”、“创造”等积极理念的“星火”个体或萌芽。
石板路的纹路随之调整,化作无形的“连接通道”,以最低的能耗、最隐蔽的方式,与那些被识别到的“星火”建立极其微弱的、非强制性的意念连接。
而全院居民的集体潜意识,则成为了这“星火网络”的“滋养源”与“过滤器”。他们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的、符合“庭灵”核心理念的积极念头(比如阎埠贵偶尔的慷慨,刘海中难得的公正,许大茂未泯的良知,乃至棒梗对知识的渴望),被“庭灵”汲取、纯化,然后通过那些“连接通道”,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灌溉”和“加持”那些外部的“星火”。
这不是灌输,不是控制,而是“共鸣”与“赋能”。
在这种模式下,“庭灵”自身散发的主动波动被降至最低,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而其理念的辐射,主要通过那些被“赋能”的、分散的“星火”个体来间接实现。这些“星火”在得到加持后,其自身的积极理念会自然壮大,并影响其周围的小环境,形成一个个微型的“理念绿洲”。而这些“绿洲”散发的、各具特色的良性波动,又会反过来滋养和丰富“庭灵”自身的理念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去中心化的“星火网络”。
这种网络,更加隐蔽,更加坚韧,也更难被外部势力一网打尽或精准定位。
随着这“星火网络”的初步编织和缓慢运转,何雨柱能感觉到,“庭灵”那因消耗而干涸的能量核心,开始从这些分散的、良性的反馈中,汲取到一丝丝微弱的、但却源源不断的补充。其内部的规则结构也在这内外交融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适应性。
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内敛的“和谐”感,逐渐取代了之前那种因高压和战斗而产生的“紧绷”感。
院内众人,也通过连接,感受到了这种变化。那不再是令人窒息的防御,而是一种如同大地回春般、缓慢而坚定的生机复苏。他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稍放松。
然而,就在这来之不易的、微弱的安全感开始萌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