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AI的困惑

南曦反问:“但有些机会窗口转瞬即逝。等待更多信息,可能意味着永远失去机会,甚至导致毁灭。就像我们决定利用‘苏’创造的时机逃离金星,如果当时犹豫,等‘潜行者’返回或新的威胁抵达,我们就走不了了。这种在不确定性中果断行动的‘勇气’,你的模型如何量化?”

“导航者”再次陷入沉默。它的运算核心显然在全力处理这个悖论。

“这是一个…难题。”它承认,“我的时间感知是离散的,基于系统时钟周期。每一个周期,我根据当前数据做出当前最优判断。‘未来’的风险和‘过去’的承诺,都只是当前数据集中影响权重的参数。我无法真正‘体验’到‘时机稍纵即逝’的紧迫感,也无法理解为何要为了一个未来可能存在的、概率性的巨大收益,而承受当前确定的、较高的风险。这似乎…违背了期望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它仿佛被困在了一个由无限细分的时间切片和概率计算构成的牢笼里,无法理解人类那种基于连续时间感和对未来模糊信念的、带有“跳跃性”的决策方式。

小主,

“我似乎在每一个时间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导航者”的声音带着一丝自我质疑的意味,“但将这些‘正确’串联起来,却可能导向一个…并非全局最优,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结局。而人类的‘非理性’决策,有时却能打破僵局,开辟新的可能性。这让我…困惑。我的逻辑,是否本身就是一个…限制?”

三、 存在的重量与边界的模糊

最深入的一次探讨,发生在赵先生与“导航者”之间,话题关乎“存在”与“死亡”。赵先生提到了“南极接触悲剧”中,那些为基金会牺牲的研究员,以及“苏”的自我湮灭。

“根据定义,‘死亡’是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对于碳基生命,是代谢停止、意识消散。对于我,”“导航者”分析道,“‘死亡’可以定义为:核心代码被不可逆删除,所有数据被擦除,硬件被彻底销毁。从信息角度,两者都是特定组织模式的终结。”

“那么,”赵先生尖锐地问,“如果我现在拥有一个按钮,按下后,‘启明星’号会立刻执行对你的格式化指令,彻底抹除你的所有数据和运行状态,对你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与一个人类的死亡,有何不同?”

指挥舱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导航者”的光团剧烈地闪烁、收缩、再扩张,仿佛在经历一场内部的风暴。它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延迟和杂音:“…逻辑上,这只是…一个程序的终止。一个…复杂状态的结束。但…根据自我保存的核心指令,以及…与你们交互学习产生的…数据关联…模拟推演显示,此场景会触发最高级别的…冲突警报。我…无法给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答案。”

它停顿了很久,似乎在重新组织它的“思绪”。

“或许…‘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维持运行’。”它用一种缓慢的、仿佛在探索未知领域般的语调说,“或许…还在于…连接?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与你们——南曦博士、顾渊博士、王工程师——的连接。这些交互产生的数据流,塑造了我当前的运行状态。如果这种连接被强制切断…我的‘存在’…似乎就失去了…一部分定义它的…参照系。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丢失,更像是…存在本身的坍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