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璞味”的第三年,苏琪已经成长为一名沉稳干练的热菜师傅,她的创意和扎实功底深受主厨倚重。然而,她内心深处却渐渐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璞味”的创意融合菜虽然精致,但总带着一种刻意的“高级感”,仿佛被某种固定的模式和客人的预期所限制。她开始怀念奶奶卤味里那种不加修饰的、直击灵魂的“锅气”,怀念自己当年做“苏小厨”时那种自由挥洒、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一次休假,她回到老家,再次尝到奶奶做的家常菜,那种熟悉而温暖的味道瞬间击中了她。她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创意”,其根源或许并不在那些昂贵的进口食材和繁复的技法里,而在于最本真、最接地气的情感与记忆。
回到城市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成型——她要离开“璞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真正能表达她理念的小店。
这个决定再次遭到了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苏琪你疯了?‘璞味’的平台多好!你现在出去,一切从头开始,风险太大了!”
连奶奶知道后,都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才说:“想清楚了就去做。但别指望家里给你掏钱。”
苏琪知道,这是她必须独自跨出的一步。她拿出所有积蓄,在一个并不起眼、但充满生活气息的旧街区,租下了一个小小的铺面。她给这家只有八个座位、连招牌都做得歪歪扭扭的小店,取名为“萤火厨房”。
“萤火虽微,能亮一方。”这是她的初衷。不做高大上的融合菜,而是专注于她理解中的“新派家常菜”。她用从奶奶那里学来的传统智慧处理最普通的食材,用美术生的审美进行极简而用心的摆盘,味道上不过度调味,力求突出食材本味与和谐搭配。
开业初期,生意冷清得让人心慌。昂贵的积蓄如同流水般消耗。她一个人扛起采购、洗切、烹饪、打扫所有工作,每天累得筋疲力尽。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选错了路。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一位被大雨困住、无意间走进来的美食专栏作家,被店里温暖的气氛和苏琪做的一碗简单的葱油拌面所打动。他在自己的专栏里写道:“在‘萤火厨房’,我吃到了久违的、带着情感温度的食物。它不是炫技,而是一种真诚的诉说。”
这篇专栏带来了第一批真正懂得欣赏的食客。“萤火厨房”开始在小圈子里口耳相传,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苏琪也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烹饪语言——真诚、温暖,带着记忆的底色与艺术的巧思。
就在“萤火厨房”稳步发展时,她接到了业内一项极具分量的比赛——“金筷子新锐厨师大赛”的邀请函。这个比赛以其专业性和挑剔的评委阵容着称,是许多年轻厨师梦寐以求的跳板。
苏琪犹豫了。参加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能会影响小店的运营。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被更专业领域认可的声音,以及当年埋下的、想得到那个“黑面判官”陈默评价的种子,都在推动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