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阻碍:借鉴江湾的 “鱼道设计” 经验,在水坝两侧修建倾斜式鱼道(坡度 1:10),设置缓流区和休息平台,方便鱼类洄游,同时安装 AI 摄像头,监测鱼道的使用效果;
桥梁阻碍:参考密西西比河的 “水下通道” 模式,在桥梁下方修建宽 5 米、高 3 米的水下通道,清除周边的建筑垃圾,保证水流畅通;
污染段阻碍:采用江湾的 “生态浮岛” 技术,在污染段投放浮岛(每 100 平方米水域投放 10 个),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同时投放生态饵料,补充鱼类食物,帮助鱼类顺利通过污染段。
“咱们还开发了‘洄游通道修复效果评估工具’,通过全球平台采集鱼类数量、洄游速度等数据,自动评估修复效果,” 赵叔在平台上向巴西亚马逊河生态站的专家演示,“比如修复后的通道,若鱼类洄游速度提升 20%、数量增加 15%,就说明修复合格,你们可以用这个工具监测亚马逊河的通道修复情况。”
巴西团队采用方案,在亚马逊河的一座水坝旁修建鱼道。一个月后,通过 AI 摄像头监测到,每天有 3000 多条鱼类通过鱼道洄游,比修复前增加了 40%,洄游速度也从每分钟 0.5 米提升至 0.8 米。“江湾的鱼道设计太科学了!” 巴西专家说,“以前这座水坝阻断了鱼类的繁殖洄游,导致鱼类数量逐年减少,现在有了鱼道,鱼类终于能正常洄游了,生态慢慢在恢复。”
组 3:水生植物杂交品种推广组(小林 + 10 名中外园艺专家)
小林带着中外园艺专家,将江湾与塞纳河联合培育的 “荷莲杂交品种”(荷花与睡莲杂交,兼具荷花的强净化能力和睡莲的高观赏性)在全球推广,重点应用于城市景观湖和生态修复项目。推广方案包括 “品种培育”“种植指导”“效果监测” 三个环节:
品种培育:在江湾建立 “国际水生植物育种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热带、温带、寒带)培育适配品种,比如为东南亚培育耐高温的 “热带荷莲”,为欧洲培育耐寒的 “温带荷莲”;
种植指导:制作 “荷莲种植手册”,明确不同水域的种植密度(如 100 平方米水域种植 20 株)、水深要求(1-1.5 米)、施肥频率(每月 1 次有机肥),同时提供在线指导服务;
效果监测:通过全球平台的 “植物生长监测模块”,实时采集荷莲的株高、叶片面积、净化能力等数据,自动生成生长报告,提醒种植者调整管理措施。
“咱们的荷莲杂交品种在泰国的湄南河试点很成功,” 小林展示着试点照片,“种植 3 个月后,湄南河试点区的 COD 值从 30mg/L 降至 20mg/L,总磷从 0.3mg/L 降至 0.15mg/L,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 + 经济’双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泰国生态站计划在湄南河的 10 公里河段全面推广荷莲品种,同时与江湾合作建立 “东南亚水生植物育种分中心”,培育更多适合当地气候的净化植物。“江湾不仅给了我们优质品种,还教会了我们育种技术,” 泰国专家说,“以后我们不用再依赖进口品种,自己就能培育,成本降低了 30%,生态效益却提高了。”
组 4:AI 生态预测模型跨国适配组(小满 + 18 名中外算法工程师)
小满带着中外算法工程师,将江湾的 AI 生态预测模型适配到全球不同气候、不同水域类型的生态站,解决模型在跨国应用中的 “水土不服” 问题。适配工作分为三个步骤:
数据本地化:收集目标水域的历史数据(水温、水质、鱼类数量、气象数据),补充到模型训练库,比如为非洲维多利亚湖补充雨季、旱季的降水数据,为北极地区的湖泊补充低温环境下的鱼类活动数据;
参数调整:根据当地水域特点调整模型参数,比如热带湖泊的水温常年在 25℃以上,模型的洄游预测阈值从 12℃调整为 20℃;高原湖泊的溶解氧普遍较低,模型的预警阈值从 6mg/L 调整为 5mg/L;
效果验证:在当地水域开展 1 个月的预测验证,对比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才算适配成功,否则继续优化参数。
“咱们已经完成了 28 个国家 45 个生态站的模型适配,预测准确率平均达 91%,” 小满在全球平台上展示适配成果,“比如北极地区的贝加尔湖,适配后的模型能提前 10 天预测冰层融化时间,误差不超过 1 天,帮助当地生态站做好鱼类越冬保护准备;东南亚的湄公河,模型能准确预测雨季的鱼类洄游路线,为当地渔民的生态捕捞提供指导。”
日本琵琶湖生态站的山本教授说:“适配后的 AI 模型比我们原来的人工预测效率高 5 倍,而且准确率更高,现在我们的洄游观测计划都靠它制定,省了很多人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