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暗度陈仓

在诸葛亮平叛之时,宛城,已从一座空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饥饿牢笼。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城内的魏军在王昶的严厉管制下,依靠着日渐稀少的存粮和偶尔突破重重封锁运抵的少量补给,艰难地维持着。士卒面带菜色,士气低迷,昔日收复失地的兴奋早已被绝望和怨愤取代。城外,汉水依旧被蜀军水师牢牢掌控,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是魏军无法逾越的死亡线。陆路粮道上,马铁的西凉铁骑和蜀军游骑如同附骨之疽,神出鬼没,每一次成功的劫掠都让宛城内的饥饿感加剧一分。

王昶多次组织兵力试图打破封锁,或强渡汉水,或清剿粮道,但在关平、徐庶有针对性的防御和反击下,皆无功而返,反而折损了不少兵马。他就像一头被困在泥潭中的猛虎,空有利爪獠牙,却无处施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力量被一点点耗尽。求援的信使派出去一批又一批,却大多石沉大海,偶有回报,也是洛阳方面让他“坚守待援”、“朝廷正在设法”的安抚之词。

洛阳,太傅府。

司马懿盯着舆图上宛城的位置,眉头紧锁,如同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云。王昶的困境,他心知肚明。八万精锐被拖在宛城这个泥潭里,每日消耗巨大,却进退维谷。这完全背离了他当初趁火打劫、收复失地的战略构想。

“父亲,”司马昭侍立一旁,语气沉重,“宛城局势,日益艰难。王昶将军虽勉力支撑,然军中缺粮,恐非长久之计。若再无破解之法,恐……恐有全军覆没之危。”

司马懿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在舆图上移动,从宛城移到淮南,再移到遥远的益州方向。他在等,等一个契机,等蜀军露出破绽,或者等诸葛亮平定李严叛乱出现波折。他深信,如此大规模的围困和袭扰,对蜀军来说同样是巨大的负担,只要拖下去,蜀军必然疲惫,届时他再雷霆一击,或可扭转战局。

“告诉王昶,务必坚守!”司马懿的声音低沉而冰冷,“节省粮秣,稳定军心!朝廷绝不会放弃他们!援军……已在路上!” 这后半句,连他自己都知道有些苍白,但他必须给王昶,也给洛阳的朝野一个希望。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淮南战场,期盼着钟会能打开局面,一举拿下寿春!

然而,司马懿等待的蜀军疲惫没有出现,等待的淮南好消息也没有传来,他等来的,却是一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噩耗!

这一日,一骑来自武关方向的快马,浑身浴血,冲入洛阳,带来了司马昭安插在蜀汉内部的细作冒死传出的最高级别密报:

“李严叛军已被诸葛亮平定!李严本人被俘!益州叛乱……已平!诸葛亮大军,正班师回朝,不日将抵达长安!”

“什么?!” 司马懿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摔得粉碎!他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身体甚至微微摇晃了一下,几乎站立不稳。

“怎么可能?!如此之快?!”司马懿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李严手握重兵,据守险要,益州本土势力多有支持……怎会……怎会败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

他无法理解。按照他的预估,诸葛亮平定李严,至少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以上,期间必然损耗巨大,军心疲惫。这才过去多久?李严就兵败身死了?诸葛亮是神吗?!

诸葛村夫!安能如此?!李严竖子,误我大事!

巨大的震惊过后,是更深的恐惧。诸葛亮一旦迅速平定内乱,携大胜之威回师,必然首先解决宛城之围!届时,以诸葛亮之能,加上关平、徐庶的部队,内外夹击,王昶那八万饥疲之师,绝无幸理!一旦宛城八万精锐被歼,对魏国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司马懿刚刚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的朝局,也可能因此动摇!

“父亲,如今之计,该当如何?”司马昭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声问道。

司马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舆图前,目光死死盯住宛城。必须尽快打破僵局!必须在诸葛亮回师之前,解决宛城问题!

就在这时,淮南方面的最新战报也送到了。钟会汇报:陆逊防守极其顽强,利用淮河水网层层设防,稳扎稳打,魏军进展缓慢,伤亡不小,至今未能逼近寿春城下。

东西两线,皆陷入僵局!而诸葛亮这只猛虎,即将脱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