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长安蛛网:暗影对决

当诸葛亮在相府地窖展开那幅用血渍与墨迹勾勒的《长安暗流溯源图》时,庞统的火把恰好照亮卷轴边缘一枚朱雀纹官印——陆抗的手指在“李严”的名字上颤抖着缩回,窗外恰传来中都护府例行巡夜的梆子声。

---

公元241年的冬天,对季汉而言,格外寒冷。这股寒意并非全然来自凛冽的北风,更源于帝国肌体内部悄然滋生、四处蔓延的“病灶”。

自秋末以来,原本在诸葛亮新政下渐趋稳定的各地,风波骤起。益州豪强联合抵制农具推广,荆州匠户聚众抗议“盘剥”,关中流言诽谤丞相“穷兵黩武”,甚至隐约牵扯陛下……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孤立,却如同约好了一般,在短时间内接连爆发,虽未酿成大规模叛乱,却极大地牵扯了朝廷的精力,扰乱了地方的秩序,使得原本蓬勃发展的新政势头为之一滞。

幸得“天眼”系统高效运转,蒋琬、费祎等能臣竭力安抚,各地驻军及时弹压,这些风波在表面上被逐渐平息下去。“天眼”更是顺藤摸瓜,成功揪出了多名潜伏较深的曹魏细作,截获了不少秘密通信。证据指向了洛阳的司马氏,这并不出人意料。

然而,端坐于长安丞相府内的诸葛亮,眉头却并未舒展。

豪强闹事?意料之中。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我那新政,说到底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萌芽,打击土豪劣绅,发展国营经济,他们不跳脚才怪。不过……

他确实不怎么担心豪强本身。他来自的那个时代,早已无数次证明了,真正强大的力量源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的新政——推广农具、兴修水利、官营工坊、规范商税——或许损害了少数豪强的利益,却实实在在地让大多数平民百姓得到了实惠比如粮食增产、就业机会增多、物价相对稳定。只要牢牢抓住“人民”这个基本盘,些许豪强掀不起真正的惊涛骇浪。他甚至暗中指示,对某些闹得凶但罪不至死的豪强,可以采取“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的策略,这招他从《毛选》里学来的,效果显着。

让他真正感到不安的,是另一件事。

这次的风波,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太集中了,太有组织了!就像……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统一协调,精准地在各个薄弱点同时发力。曹魏的细作被抓了不少,但感觉只是些外围执行者,真正的核心……好像就在长安?

这种感觉,如同黑暗中被人窥视,芒刺在背。司马懿,或者说他派来的那个人,目的绝不仅仅是制造混乱那么简单。他究竟想干什么?仅仅是为了拖延季汉的发展步伐?还是有着更深的图谋?

等到各地事端暂时平息,政务稍缓,诸葛亮立刻召来了他最倚重的两位谋士——庞统,以及如今“天眼”系统的实际负责人、已故陆逊之子、展现出卓越情报分析能力的陆抗。同时,他以加强长安防务与情报汇总为由,将前任“天眼”负责人、老成持重的徐庶也从荆州紧急调回长安。他要集中手中最顶尖的智谋与情报力量,彻底理清这团迷雾。

丞相府深处,一间绝对隐秘的静室内,炭火盆驱散着冬日的严寒,却驱不散几人眉宇间的凝重。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季汉疆域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近期发生各类事件的地点、时间、类型以及已抓获的细作信息。

诸葛亮居中而坐,羽扇轻放在案头,目光沉静。左边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眼神锐利的庞统,他正抓着一把炒豆,嚼得嘎嘣作响,仿佛在咀嚼着敌人的阴谋。右边是年轻的陆抗,他面容俊秀,继承了其父的沉稳,正将一份份情报卷宗分类整理。风尘仆仆赶回的徐庶,则坐在诸葛亮对面,凝神听着陆抗的初步汇报。

“丞相,”陆抗的声音清晰而冷静,他指着地图,“根据‘天眼’数月来汇总的情报,以及对各起事件关联性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他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将各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连接起来,虽然看似杂乱,但当他重点圈出几个关键的信息源和资金流向后,一个隐约的模式浮现了。

“大多数流言的最初版本,尤其是那些编排得最为精巧、最能蛊惑人心的版本,其传播源头,经过反复追溯和交叉验证,都隐隐指向长安。”陆抗的笔尖重重地点在长安的位置,“并非是说所有事端都起于长安,而是那些最具煽动性、指导性的‘核心信息’,似乎是从长安扩散出去,然后才在各地被本地势力利用和放大。”

庞统停止了嚼豆子,眯着眼睛:“意思就是,有个家伙躲在长安城里,往外撒‘毒种子’,各地那些蠢货豪强,捡到种子就在自己地里种出‘毒果子’?”

“可以这么理解,庞军师。”陆抗点头,“而且,我们抓获的魏国细作,层级较高的那几个,在最后的通信中,都提到了一个代号为‘烛龙’的上线。这个‘烛龙’权限极高,能直接调动大量资源,指挥各地潜伏人员配合行动。我们推断,‘烛龙’很可能就潜伏在长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庶抚须沉吟,接口道:“长安乃我大汉新都,戒备森严,户籍管理严格,外来人口排查甚紧。若真有如此级别的敌国暗探头目潜伏于此,并能如此高效地兴风作浪,而没有内部重要人物的掩护、提供信息和便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结论呼之欲出:长安城内,有内鬼!而且是一个地位不低、能量不小的内鬼!正是这个内鬼,与曹魏派来的神秘“烛龙”里应外合,导演了这场波及全国的风波。

“这个‘烛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庞统摸着下巴,“司马懿手下,能有这般人物?司马师?司马昭?还是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厉害角色?”

诸葛亮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管他是谁,既然敢来长安,既然敢在我眼皮底下搅动风云,就要有被揪出来的觉悟。”

他看向徐庶:“元直,你回来的正好。‘天眼’在长安的网络,由你亲自坐镇,重新梳理,全力运转!我要知道,近期所有进出长安的可疑人员,所有异常的资金流动,所有……位高权重者,不同寻常的动向!”

他又看向陆抗:“幼节,你心思缜密,协助元直,重点分析所有与‘烛龙’可能相关的信息碎片,哪怕是最微小的异常,也不要放过。”

最后,他看向庞统:“士元,你负责统筹外部信息,关注曹魏境内,尤其是司马懿身边的动向,看看能否找到‘烛龙’身份的蛛丝马迹。”

分工明确,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以长安为中心,悄然收紧。

诸葛亮看着众人前去忙碌的身影,内心不禁想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还是条毒蛇!玩无间道?老子可是看过《潜伏》、《风声》的!管你是‘烛龙’还是‘烛虫’,这次非得把你揪出来,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