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31日至4月22日,短短23天内,北京连续发生四起袭击解放军哨兵和公安民警的恶性案件,震动京城。
国家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层层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一场前所未有的追凶行动悄然展开。
而这一切,始于石景山高井热电厂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
1996年3月31日的深夜,北京石景山区高井电厂哨位一片寂静。
一名武警哨兵正持枪站立,黑暗中突然闪出一道黑影——一根铁棍狠狠砸向他的头部。
哨兵倒地昏迷,歹徒迅速夺走他身边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消失在夜色中。现场只留下一根粗铁棍,经勘查,棍上未提取到一枚指纹。
不到一周,4月7日凌晨,装甲兵司令部留守处的哨兵再遭袭击。
子弹从营门外的小松林中射出,哨兵应声倒地。现场散落的弹壳、弹头披甲和足迹,指向一名枪法精准的凶手。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支枪正是高井电厂被劫的那支步枪。
4月8日晚,案情再度升级。一名歹徒在撤离途中与巡逻警车狭路相逢。
六名巡警刚下车,对方已抢先开火。子弹如雨点般射来,警车车门火星四溅,四名民警中弹倒地。
歹徒且战且退,动作干净利落,跳越障碍时姿态专业,仿佛受过军事训练。混乱中,一辆宝石蓝色面包车卷入现场,成为关键线索。
司机三天后主动报案,心有余悸地回忆:“那人个子很高,手里拿着个长东西,说是‘打家具的木板儿’。”
车行至路口突遇警车,歹徒拉门下车,瞬间枪声大作。“警察全趴下了,我吓坏了,踩油门就往西冲……”
司机逃至郎川村,将车上遗留的一块红色毛毡扔出窗外。警方全力搜索,这块毛毡却如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