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弄地区位于,两国边境东段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于1942年被约翰牛侵占,阿三独立后派遣军队继续在此地驻军。
自62年以来两国边境局势紧张,阿三立即在这里增兵1个旅(11旅)。
下辖4个步兵营、2个榴弹炮连、2个迫击炮连及旅部勤务部队,共约2000余人。
11旅是阿三军第4师的主力,该旅有3个营参加过二战。
有近三成的士兵,曾与德日两军打过仗。
说起来阿三的军队编制也是很奇葩,他们旅一级别下,没有团直接就是营级编制。
大多是靠民族来区分编制,这点和我国当年的淮军、湘军差不多。
他们各营之间,又因为种姓制度和种族矛盾问题。
相互并不融洽,扯后腿挖坑、打击报复的事屡见不鲜!
所以阿三军队高层,就想了一个馊主意!
就就是将各营的主力连,进行互相调换。
就像这次瓦弄的守军,廓尔喀步兵营里就有锡克族的连队。
而锡克族的营里,就有廓尔喀的步兵连队。
这种看似有点互相牵制的意思,可是他们还是读书太少了。
如果他们知道“周郑交质”并不是什么好事,也就不会这么做了。
这仗一旦打起来,第一个被坑死的就是,各自在对方营里当“质子”的自己主力连队。
阿三军经营瓦弄地区,也已经有20多年了。
以地堡为主体的防御工事,修了不少。
这些密密麻麻二三百座地堡,用交通壕连接起来。
再加上遍布于阵地前的地雷和铁丝网,攻击的难度不小。
他们认为我军根本不可能,从正面攻破此地。
而侧翼在地形优势下,也无须担心。
然而骄狂自大的阿三军,没有预料到的是。
我军用引以为傲的迂回穿插战术,再次成为他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前世摆在我军面前,最大的问题就补给难。
54军130师部队,到达察隅地区后。
发现后勤就地补给能力很差,一切作战物资,均依赖于后方运送补充。
从吉公到察隅约90多公里,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和羊肠小道。
只靠人背马驮,运送弹药的话需要5、6天。
不过在今世这些,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除了刘文从克节朗战场,带来的四架米8直升机。
上级又从昌都,调来的十多架直升机。
米8最大起飞重量13吨,机内载重4吨,机外吊挂能力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