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本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次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文宗李昂在位,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便成党派之争牺牲。当时朝野官员调动频繁,以至于皇帝生死废立,皆操纵在宦官手中。
太和五年,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被王守澄及其门客探知,反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结果李昂中计,宋申锡被贬死。
文宗其后得知真相,由是大怒,一心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
由是下诏,将王守澄赐死,命饮毒酒自尽。复提拔郑注为御史大夫、李训为宰相,并纳郑注等人建议,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禁军。
政变初战告捷,文宗由是大喜,遂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密令其挑选数百亲兵,欲趁王守澄下葬时,将宫中宦官斩尽杀绝。
未料宰相李训为了抢功,决意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小主,
于是便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入宫来见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
文宗便问:卿能铲除宦官,固然是好,但兵从何来?
李训答道:外兵入京,易为诸宦得知,弄巧反拙。臣有一计,陛下可命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命二人在赴镇之前,先在京城召募兵卒。如此易于掩人耳目,则不动外镇之兵,即可全部铲除宦官也。
文宗以为妙计,当即从之,诏命即行。
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刑部郎中兼御史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使其三人罗致吏卒,与王、郭二人联手,谋诛宦官。
西元八三五年,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升朝于紫宸殿,命文武众臣奏事。
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今当仲冬时节,甘露凝于庭树,是谓天降祥瑞,臣故上奏。
宰相李训:恭喜陛下。既然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臣谓陛下宜率群臣亲往一观。
文宗喜而从之,乃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
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甘露,倒似人为。李昂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领宦官前去察看,查实回报。
仇士良奉皇帝旨意,引众宦官来至左金吾仗院时,忽见韩约惊慌失措,神色有异。于是立刻引起警惕,再细看时,又发现幕后似有士兵埋伏,便慌忙退出。
李训等本来欲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歼灭,至此计划失败。
仇士良立时明白,此必是李训居中捣鬼,遂率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天子李昂下殿,乘坐软舆,进入内宫。
李训因见事急,一面召唤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
金吾卫士闻听宰相呼唤,即与京兆府吏卒五百人登殿奋击,当场杀死宦官数十人。仇士良命宦官将李训打倒,强抬李昂进入宣政门,朝臣一时惊散,不敢追击。
李训见事不济,便单骑出宫,走入终南山佛寺中躲避。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却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仇士良挟持李昂退入内殿,立即调遣神策军五百余人,各持刀枪,冲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金吾卫士及吏卒不敌神策军之勇,死者六七百人。
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再将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照单全收,先后捕杀,皆遭族诛。
此番朝臣与宦官之争,史称甘露之变。
当甘露事发之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赶赴长安。
中途闻知事败,不敢进京,返还凤翔,却也被宦官监军杀死。
文武群臣及其家属,因此事变而被牵连致死者数千人众,朝堂几乎为之一空。此后文宗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皆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行文书之职而已。
自此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朝廷上下全无体统。
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愁,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朕遇竟不如周赧王、汉献帝耶!
周墀闻此,惟伏地流涕而已,并无一策可献。
忽一日,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节俭,便举起自己衣袖说道:某身为帝王,此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矣。
众学士闻言,皆都纷纷颂扬文宗节俭品德。当时柳公权亦在帝侧,却是闭口不言。
文宗大奇,待朝散时便专门留下柳公权,问道:适才之事,卿因何不言?
柳公权流涕答道:臣谓君主大节,应起用贤良,黜退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旧衣,只不过是素常小节,何足轻重,亦对众自夸!
文宗惭愧不已,大为赞叹道:我知卿为舍人,不应降为谏议。因卿有谏臣风度,则任你为谏议大夫可也。
于是次日下旨,任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学士,掌管撰写诏书。
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不过备员而已。
文宗召柳公权问事:卿在工部,可知外边对朝政有何议论?
柳公权因文宗暗纳外祖郭旼二女进宫,故此借机答道:自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文宗奇道:郭旼是尚父郭子仪之侄,太皇太后叔父,供职期间并无过错。今从金吾大将升任邠宁节度使,亦不谓越级升迁,众臣有何议论哉!
柳公权道:凭郭旼功绩品德,命为节度使自无不当。人们所议论者,谓其将二女献入宫中,因此方才升官,未知真假。
文宗闻言面红过耳,急忙解释:二女进宫,是来看望其姐太后,并非进献于朕。
柳公权道: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若无嫌疑,这事因何嚷得家喻户晓?昔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则外界议论自然止息,又何疑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文宗大悟,当即派内使张日华,将二女送还郭府。
柳公权因进谏之功,升迁为学士承旨。
文宗起初继位之时,因自己系承敬宗之位,于是先欲以敬宗之子晋王李普为嗣,可惜李普五岁便即夭折,故而转立己子鲁王李永为太子。
当时杨妃受宠,却不满意李永,谋于仇士良等人,李永便即暴死。
因太子李永暴亡事件,唐文宗受到严重打击,由此一病不起。
杨妃大喜,于是推荐安王李溶为嗣。
文宗议于群臣,宰相李珏不从,复力举敬宗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经过一番较量,宰相最终战胜皇妃,李成美继嗣为皇储。
大宦官仇士良、鱼弘志担心陈王登基,拥立之功被李珏所居,故置文宗圣旨于不顾,复以李成美年幼多病为由,重新伪造诏令,派神策军前赴十六王宅,迎请安王李溶即位。
不料便在此时,事情突变,以致张冠李戴,异峰突起。
据《唐阙史》记载,当时安王李溶与颖王李瀍都住在十六王宅。神策军匆忙来到十六王宅时,却忘记是要迎接哪位亲王,站在门口傻眼,不知所为。
神策军走后,仇士良亦猛然想起此前所下命令不明,遂复派心腹手下追至王宅传令:奉天子诏旨,迎接大的!迎接大的。
意谓安王年长于颖王,应迎接安王李溶。神策军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应该接谁。安王和颖王在府中听到外边喧哗,以为发生兵变,皆不敢出。
颖王妃王姬灵机一动,从容走出王府,至神策军官兵面前道:尔等听着,所谓“大的”,乃说颖王殿下李瀍也。
神策尉将问道:王妃因何知之?
王妃答道:颖王殿下身材魁伟,当今皇帝亦称其为“大王”,尔等尚不知乎?且颖王与仇公公乃生死之交,常在一起喝酒。拥立新君乃是朝廷头等大事,你等可要小心在意,若是出了岔子,可是要满门抄斩!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难辨真假。
王姬立即转身,回至府内,将李瀍于屏风后边扯出,推出府门,引至众人面前。
神策军士观之,见李瀍果然高大魁梧,所言不虚。遂拥李瀍上马,护送至少阳院。仇士良看到李瀍,恨不能以头撞墙,却恐皇帝得知,不能明言,免不得只好将错就错。
数日之后,唐文宗李昂自觉病重,遂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出宫,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其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
仇士良、鱼弘志得讯,当夜便伪造遗诏,复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更立颍王李瀍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瀍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文宗李昂闻知,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无人反对。
正月初四日,李昂病死于长安宫中太和殿,享年三十二岁。
文宗既崩,仇士良等奉颍王李瀍即位,改名李炎,是为武宗皇帝。谥号先帝李昂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李瀍即位之时,已是二十七岁。在此之前安心为王,无意争夺帝位,只尽情四处观光旅游,并酷爱问道炼丹,笃信神仙之事。
有日游历故赵之都邯郸,偶然结识歌妓王姬,艳惊四座,歌舞俱佳。
李瀍当即为其赎身,带回王府金屋藏娇。二人婚后夫唱妇随,在长安传为佳话。
李瀍至此竟然继立为帝,自己也颇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