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和匈奴一样

“陛下,大宛一战后,西域诸国已经知道大汉火器的威力。

现在竟然还敢挑衅,必然是有所倚仗。”

即便不在出征队伍之中,卫青依然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战略眼光,战术水平,对局势的精准把控,卫青的水平在千古历史上都是顶尖水平。

“援军只是一部分,按照大汉展现出来的火器水平,除非有人不相信火器的威力,否则不太可能敢充当乌孙的援军。

仅凭乌孙自己,更不太可能敢挑衅大汉威严。”

乌孙国究竟是哪来的胆子,可能是本次战争中最重要的情报问题。

卫青相信,确定他们的胆子从何而来,对于赢得战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臣认为最有可能得就是,他们自以为找到了应对大汉火器的办法。”

将自己代入到乌孙国的视角,卫青给出了应对大汉火器,应对大汉精锐的办法。

“弃城而走,坚壁清野,让大汉在乌孙国内难以获得粮草补充,在后勤上消耗大汉的粮草,臣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手段。

可以让他们免于直面大汉的火器。”

大宛国的城墙已经证明,想依靠城墙挡住大汉的火器就是个笑话。

“硬挡是挡不住的,臣会选择放弃城池,在草原上到处躲藏,避免和大汉主力进行决战。

甚至可以利用天气,在雨天和大汉战斗。”

乌孙国和康居国想到的办法,卫青都想到了;他们没想到的办法,卫青也都想到了。

“仲卿,你考虑的很全面。”

刘彻非常确定,无论乌孙国是怎么考虑的,都不可能超出卫青的预想之外。

战争,是双方硬实力的较量。

再厉害的谋略都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抛开实际条件谈战术,而结合实际条件,就超不出卫青设想的几种可能。

万一乌孙国的实际情况,真的超出卫青的预料,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他们疯了。

疯了的乌孙人异想天开,也就失去了赢得战争的可能。

“你们俩,和仲卿一起研究好相应对策。

到了战场上,无论乌孙人怎么打,大汉都要能轻松应对。”

自己第一次御驾亲征,刘彻还是很要面子的。

别说打不赢,就是打的艰难一些,刘彻都会视为耻辱。

“对西域各国,通过西域都护府发布诏令,让他们派遣军队,提供粮草,协助大汉作战。

汉协军的名字不大好听,还是叫他们仆从军吧。”

呃…这也没有多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