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知青下乡

王远将这些毕业生成绩突出的安排在科学院和渭南基地,进行各种研究。

余下的根据他们的意愿,可以参加科举,也可以留下做教师,甚至可以去军事学院和医学院继续学习。

还剩下五十多人,他们想直接到各个衙门,但这就需要得到举荐才能做官,否则只能从小吏做起。

对于这些人,王远不可能给他们举荐,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但这些人之中也有那些官员家的子嗣,他们有自己的举荐途径,对此王远也不管,将来若是做的不好,追责之时也与自己无关。

王远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安排这些人,在后世有个词语收知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人民的改造。

立即写好奏疏,让方兴交到尚书省。

第二日早朝,整个朝堂便开始商议此事。

王远详细说了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好处,这些人大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经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之后,会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知青下乡能为农村带去知识和文化,将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今年也只有五十几人,可以试行,看一下效果,以后每年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再决定是否继续施行。

将来再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做出来的成绩,由朝廷决定是否重用。

王远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讲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得到百官的一致通过。

李二大手一挥,诏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下来商议这些知青到哪里下乡,王远提议送去兰州,那里虽然不是边疆,但离吐谷浑和突厥都比较近,且这两年被吐谷浑多次劫掠,急需人才前去建设。

提议又得到一致通过。

这些知识青年不管否愿意,哪怕强迫也要全部被送去兰州,交到兰州刺史李君羡手中。

李君羡同时接到李二诏令,在各个乡镇建造贞观小学,根据知青们的意愿安排到各个学校支教,不但发放俸禄,还给他们每人二十亩耕地和一头耕牛,教学之余参与耕种。

不愿支教的安排到各个村庄做村官,每人一百亩耕地和一头耕牛,当然这些牛都属于官府的,将来他们离开了,耕牛还要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