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页

等到事态在他们的纵容下不断扩大,最终酿成恶劣的群体事件之后,地方官吏才会仓促出手。

如此一来非但为时已晚,更容易惹来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而长此以往,朝廷的威权,又必然会被地方的豪强势力,甚或是某些宗教所取代。

如今大周国势强盛【显然是马屁】,倒也未必如何。

可一旦国家有难,又或是遭逢连年灾害之际,必然会诱发大乱。

【此处虽然没有明言,但陕甘白莲教叛乱的旧事,却正好能够套进去。】

有鉴于此,孙绍宗在奏疏里提议,朝廷应该在另外建立一套教化体系,争取将朝廷法度深入田间地头,让每一个百姓都知法、畏法,明白触犯朝廷法度的下场,以及该如何以朝廷律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这套体系,对地方官吏的教化职责,以及执掌刑名法度是否公平公正,进行相当程度的监督。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魏益颇有些不以为意,觉得孙绍宗这纯属是异想天开。

毕竟朝廷现如今,就已经在为冗官冗员的事情而反恼了,又怎么可能在现行制度之外,再另搞一套宣扬法度的官僚体系?

但孙绍宗接下来的构想,却并非是另立什么官僚体系,而是利用现有的科举制度,来借鸡生蛋。

按照朝廷规定,秀才中成绩相对出色的一批,会作为廪生进入府、州、县学,并领取一定数量的补助。

而其中最优秀的,则是会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读书。

孙绍宗的想法是,每年春、夏、冬三季,都随机从县学的廪生里,选出一定数量的秀才,在本县范围内,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普法宣传。

因为想要考中举人,刑名律法必然是要熟读的,而廪生们本就是秀才里的佼佼者,所以他们进行普法的基本素质,是毋庸置疑的。

而之所以略过了秋季,一是为了避开农忙时节,二来也是怕耽误了秀才们参加秋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