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谢慕华这一番解释让那些大夫放下心来。这么说的话,对自己没有损失啊……更有一些自负医术高明但是声名不显的大夫更是摩拳擦掌,要借用官府的医堂打响自己的名头,到时候把自家的医术发扬光大,岂不是甚好?

谢慕华接着说道:“本官以为医术向来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师傅传给徒弟。这样不好,本官还想在江宁府开办一个医术学堂,各位都可以提供自己的药方参与,也可以在医术学堂里授徒。让更多的人学到医术,当然了,想来学医术的人是要交纳学资的,这些学资,官府不要,统统都给你们这些大夫。你们看可好?”

这番话,有些人就打起了退堂鼓,医术向来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师傅传给徒弟,绝对不传给外人的。听谢慕华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家的医术公诸于世,这还了得?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将来自己靠什么吃饭?这也难怪他们,毕竟观念在那儿放着,想让他们一步走出去,还是非常难的。

谢慕华笑道:“在医术学堂里,教育出好弟子的,或者能治好疑难杂症的,又或者将医术推陈出新的,官府也会给予奖励,并且向太医院推荐。”

太医院……那可是一个大夫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给皇帝看病……当之无愧的国手。

第六十一章 鬼门关上走一遭

有一个江湖郎中怯生生的问道:“大人,小人家中有一个祖传秘方……”那人脸色红了红:“治痔疮绝对是十拿九稳,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医术学堂的贡献呢?”

谢慕华大喜过望:“你若是将这方子公诸于世的话,江宁府重赏你三百贯……”

许多大夫顿时傻了眼,治个痔疮就三百贯了?只要有一个人带头,那就不同了,马上就有人叫了起来:“谢大人,我这儿有治伤寒的方子……”“大人……我这儿有治肾虚的药方……”

谢慕华点头微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从现在开始,江南东路就要换一副新气象了……

王溥其实说的也有道理,江南人并不缺钱,现在的人还没有公益事业的意识。医疗教育大多来自于民间的自发组织,而并非由官府出面组织强力而有保障的机构。设立医院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打破这些郎中们“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观念。这些观念从先秦流传到现在,为了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很多人还会有意无意的留上一手,导致医术失传的越来越多,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华佗是三国时代的名医,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越他,更别说那夺天地之造化的“麻沸散”,再没第二个人能配得出来了。谢慕华就是要用钱来砸开这个缺口,用金钱、荣誉、地位来换来这些郎中们的看家本领,当医生可以像后世那样通过学习而成批量的生产的时候,从量变到质变就是可以期待的了。

谢慕华看着那些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大夫们交头接耳,有的蠢蠢欲动,准备把自己的独门秘方拿出来,有的跃跃欲试,准备在官府的医堂里为自己打响名头。谢慕华的嘴角露出一丝不经意的微笑,有的事情未必现在就要看到结果,但是只要播下了一颗种子,能生根,能发芽,那开花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谁也拦不住的。

“大人!”一名侍卫走到谢慕华的身边低声耳语道:“转运司衙门果然有人出逃。”

谢慕华冷笑一声,这也不出他所料,那些惹了麻烦的人不想被“杀人王”谢慕华抓住,就只好连夜逃出江宁府,却不知道谢慕华这一次却是为他们准备了坟墓。本来官场上的斗争很少用到杀人这一招。但是对于这些小的走狗来说,杀了他们却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起码让王溥可以收敛一些。加税并非不能加,但是以江南一地支持大宋十之六七的开支,再要加的话,将来必然不可收拾。想后来方腊起义不就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么!还好现在还没有生辰纲这一说。

“你们做的干净么?”谢慕华低声问道。

那侍卫笑了笑:“好教相公知道,一共逃出来三人,夜里城门已经闭了,他们胆子倒是不小,居然用绳索吊出城去。叫小的们抓个正着,城西三里有个树林,就在那儿将他们就地解决,绝不拖泥带水,保管三五天就能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