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腿快的官军赶在后面追了过去,却被门洞中飞出的弩箭射倒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忙不迭的逃开,躲在十几步外,倒下的大树和车马后,向屋中张望着。隔过院子,之间屋中黑洞洞地,什么也看不清。等到领头的队官耐不下性子,强逼着几名士兵冲进去,却只发现了被绑在侧屋内的主人一家,以及在后墙处的一个大洞。而刺客,早已不知去向。
泉州知州遇刺的消息和在场之人的口供当天便经急脚铺加急送往京中,泉州通判暂署州中事务,签发众军,四处搜捕明教教众。而明尊教意欲起事的谣言,也在东海职方司的情报人员的散布下,转眼便在两浙福建传开,写着‘明王出世’的小绸带,也不断在各地贩卖地海鱼、溏鱼地肚子里被发现。
自这一日起,两浙、福建、广东几路便陷入了剧烈的混乱中,半月之内,杭州知州遇刺身亡,钱塘令遇刺身亡,广州通判遇刺身亡,其他州县也有许多官员遇刺。消息传出后,几路官吏人人自危。本就是不被官府承认地明教,现在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各地的官员发动厢军、土兵,大肆搜捕明教教徒,捣毁教坛无数。虽然也有明眼人,认为其中必有蹊跷,但一片叫杀声中,他们的声音微不可闻。
等到六月中,道君皇帝下旨东南,命各路严防明教教徒作乱,这场剿灭魔教的风暴也终于从沿海开始深入内陆,逐步深入,抵达了歙州。
宣和二年,七月初一,比另一个时空提前了四个月,歙州明教会主方腊被情势所逼,遂揭竿而起,数日间聚众十万,年号永乐,自号圣公。一战下青溪,再战取睦州。旬月之内,战火已经熊熊燃烧在东南大地之上。
第四十七章 助守(上)
大宋宣和二年九月初九,丁未。
衢山。
赵文脚步匆匆,拖着残腿一瘸一拐地走进旧日衢山军观音山主寨、现如今衢山总督府的白虎节堂的主厅中。对着正与一众参谋盯着两浙沙盘地图的赵瑜说道:“二郎,对岸有消息了!”
赵瑜抬起头来:“哦?终于来了!”
赵文点了点头,走上前来,几个参谋忙给他让出了位子。站在沙盘前,赵文打开手上的公文夹:“方才从杭州传来了最新的情报,自八月廿二,方腊败两浙都监蔡遵、颜坦五千兵于息坑之后。其便领军直攻青溪县城,于二十八日攻克。休整一日后,又挥军沿新安江向西,直逼睦州。而此时的睦州,由于五千州兵已尽数战殁于息坑一战,无力抵御。三日之后,也就是九月二日,睦州城破,知州张徽言弃城而逃,通判叶居中城破后被杀,方腊军遂入睦州。”
“终于到睦州了!”赵瑜算了算时间,方腊是七月初一起兵,在青溪一带,费了近两月时间,招募人众,积蓄实力。现在出兵,是厚积薄发,携息坑大捷的余威,一战破青溪,只隔四天,便又打下睦州。其兵势之锋锐,着实令人惊叹。
陆贾一边指挥着参谋们,按照赵文带来的情报,在沙盘上把一面面红色小旗插上——赵瑜既然已经到了衢山,他这个总督就只能改作参谋的工作——一边说道:“方腊是七天前进地睦州。如果他不休兵。而继续进军,以他进兵的速度,现在应该已经攻下了桐庐县了。”
赵瑜俯身看着沙盘。这块两浙地形沙盘,满目的都是代表山林的青绿色。两浙多山,天目、天台、四明、雁荡几大山系把两浙州县切割得支离破碎。在两浙用兵,要么走水路,要么就得沿着水道切割山脉产生的河谷——也就是顺着河岸走——否则就得翻山越岭。而方腊的大军也不可能例外。以他现在所处的位置,若要出兵。只能沿着夹在龙门山脉中地新安江河谷走。
从青溪到睦州再到陆贾所说的桐庐县,都是新安江沿岸地城镇。新安江是后世富春江的一部分,这条江在宋时,自睦州以上,即名新安江,睦州以下,直到杭州钱塘县。则被称为浙江——两浙的名字便来源于此——而由钱塘县至海,便是大名鼎鼎的钱塘江。作为两浙中心城市的杭州,就座落在钱塘江北岸。而方腊的目标,不出意外,定是杭州无疑。
赵瑜看了半天沙盘,抬头对着厅中的参谋道:“你们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