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通过吸收卢奴、信都的记忆,顾凡对于此界的修行终究算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对于武者而言,锤炼肉体,吸收灵气,分为炼肉身、炼灵气、炼神魂、身魂合一四个大的境界,其中又分其他小境界,比如炼肉身便分为炼皮肉、炼筋骨、炼血髓,炼灵气则分为感应、吸纳、流转、罡气等,炼神魂则分为气势、意境、神意等。
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却又相互关联。任何一项修炼到极致,都能成为绝世的武者,可因为修行本就是登天之举,越往后便越是困难,所以绝大多数武将,都选择每个方向修行一两个境界,以此来增加战力。之所以天下武道大宗师十分稀少,与武道缺乏系统理论有着极大关系,哪怕是童渊这等大宗师,也未必见得将血髓练到极致,反倒是在炼灵气一道之上走的颇远,而炼神魂上也不过初步迈入神意生,念感八方而已。
战力高,并不代表境界高,而境界高,自然战力不会低。这是一个尚处在半混沌状态的武道系统。相比之下,继承了春秋战国练气士修行境界划分的修道者,天然占据理论优势。
修道之途,首为感气,起点比之武道看似都低了不少,可紧随而来的纳气,却有着将灵气之中的杂质分离的强大作用,以纯粹灵气洗练肉身神魂,显然比直接吸收含有杂质的灵气提升速度更快,不过相对那些专练肉身的武道高人而言,却是肉身颇有不如。
纳气并非只要是纯粹灵气便可吸收,还要具体区分修行功法类别属性,则其一或其相关联几种而进行吸纳。比如被顾凡杀死黄巾渠帅程志远,就只能单纯吸收土属性灵气,并非他感应不到其他属性的灵气,而是他没有办法运用,发挥出其他灵气的威力。
纳气是为了筑基,铸就道基,想要铸就道基,便要开通体内奇经八脉,以灵气贮存穴窍,打开的穴窍越多,道基便越发雄厚,在接下来的修行中,瓶颈也会变的容易突破。
筑基还不能发挥修道的威力,仅能延缓衰老,增添寿命。想要强大战力,便需要通法,以法术纹路烙印穴窍,解析术法道理,了解术法真意。以体内穴窍纹路撬动天地灵气,便能发挥修道的战力,战力高低与修行的术法本身息息相关。
若说筑基便是达到了武道修行的天人合一,那么筑基之后的结丹则是达到了凌驾于天地灵气之上的境界。结丹非是武道修行的抱丹,甚至无需血气,只是单纯以天地灵气和神意便能凝而成之,威能之强,远超一般人之想象。
结丹又分高下,有人丹成上品,便要压制自身气机,否则必然被天地排斥,一旦气机暴露在天地之中,便会有劫难感应。有人丹成下品,在平常时候根本无需遮掩气机,唯有施展绝强的术法神通之时也会受到天地限制。
在这个世界,修道与修武是完全对立之事。两者的区别便在于是否利用灵气之中的杂质。
怪不得明明我在武道上的修行不弱,可施展出的招式却总比童渊这等大宗师弱上一筹!顾凡心中感慨,自降临此地,他少有吸收天地间的灵气,为的便是避免为灵气中的杂质污染,可此举现在看来,却是有利有弊。
杂质不会影响经脉,甚至不会影响穴窍开辟,可却会影响在穴窍内刻印术法纹路,纵然先行在穴窍内烙印术法纹路,可吸收含有杂质的灵气之后,这纹路便会受到阻隔和影响。
圣灵之体,或许是唯一一种能够同时兼修武道与道术的体质!因为他的术法纹路乃是天生,是穴窍的一部分,而且体质异常强大,从本质上就达到了炼血髓的极高境界。
自家人知自家事,顾凡很清楚,自己并非什么生灵之体!他以灵气凝聚身体的做法,典型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选,那边是修行道法。身体虽然仍旧能够发挥不少武道威能,可却永远不可能达到童渊那等境界了。除非,他真的进行夺舍,可夺舍之后,也只能选一条路走。
修行本就艰难,大汉朝先贤为何又非要立下苍天,这不是自断修行之路吗?
空间缝隙,显然便是天道与人道之天苍天之间的间隔,所谓飞升成仙,并非突破苍天的限制,而是突破天道的限制,去往天外。那苍天的存在,又有何种意义存在?显然不会单纯的是为某些修行大能服务,让他们占据最为庞大的资源,大汉先贤若是为天下众生考虑,绝不会做出这种断绝后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