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页

大脑的衰老,无法阻止。

在休眠方面,硅基人研发出的设备可以有效地保存身体、延缓身体老化,但是时间有限,一旦休眠时间超过了某个上限,就无法被唤醒,而且,在安全时间段内,【越晚唤醒,大脑受到的‘不可逆损伤’越严重,包括失忆、自我意识淡化甚至丧失,也就是说,醒过来后,脑力会退化,思维能力会变得跟‘新生儿’无异,甚至还不如。】除此之外,【休眠间隔期越短,大脑受到的损伤也会越大】,【从休眠中被成功唤醒之后,不仅仅是大脑,整个人的衰老速度也会比休眠之前快】。

在移植方面,大脑不可替代,不管怎么给器官以旧换新,都挡不住大脑的老化。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重新造一个‘新大脑’,把原大脑里的意识转移过去。但这涉及到量子层次的问题,硅基人用了近万年的时间,最终发现这可能与量子的一些特性有关,用你发来的资料里提到的名词来说的话,就是‘测不准’、‘不相容’或者是‘量子纠缠’。

这就是硅基人在‘延长寿命’的技术研发上遇到的壁垒。

第二个壁垒,是在‘航速’方面。

硅基人的理论体系中,也有类似于你提到的‘相对论’,那时候的他们跟你一样,同样都认为,在空旷浩渺的宇宙中穿梭,以光速、超光速航行是最理想的方式,还有像折叠空间、制造虫洞这些。

这些方式,他们都有研究。

光速方面——硅基人也很清楚,对有静止质量的物体来说,光速不可逾越,但近光速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飞船可以以近光速航行,那么,飞船里的宇航员将会受到显著的‘钟慢效应’的影响。

打一个粗略的比方,一支试航舰队从【第十行星】出发,以近光速飞往100光年外的新家园,在【第十行星】上的观测者看来,这支舰队需要花费100多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但对于飞船中的宇航员来说,走完这100光年的距离,只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目的地在百光年之内,那么,对硅基人宇航员来说,只要航速接近光速,繁衍一两代就可以跨越上百光年的距离。

可以说,这就是变相的‘休眠’。

只不过,这种‘休眠’对关系的疏远起不到什么延缓作用——以近光速航行了100光年距离,对舰队里的宇航员来说只过去了10年,但对舰队以外的观测者来说,却是已经过去了100年,‘代沟’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情况下,问题不是出在舰队的宇航员身上——试航舰队出发时,宇航员与【第十行星】的地面人员是同代人,但当舰队以近光速航行了100光年后,宇航员没变,还是第一代,但【第十行星】方面已经繁衍到了第十代。

而近光速航行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规避障碍物——以近光速航行,别说大颗粒的宇宙尘埃了,连稀薄的气体云都会对飞船造成损伤。

当然,只有当飞船的航速达到近光速时,才需要考虑以上这些问题。那时候硅基人认为,虽然达不到光速,但09c以上的近光速应该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他们在研究飞船加速方式的时候,就顺便在考虑近光速航行时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了。

但最后他们发现自己是想多了,因为别说是09c了,连0009c他们都无法实现。

在你发来的资料中,提到了不少关于如何加速至近光速的设想,比如‘核爆接力加速’、把飞船置于‘粒子对撞机’那样的电磁场中加速,等等等等,这些想法,硅基人也都想到过,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随着实验的深入,硅基人发现,试验飞船在加速的过程中,投入的能量比相对论预言的要多得多。

而他们竭尽所能取得的成果,是无限趋近于0001215135c,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近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