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云做试卷的时候是全身心投入的,所以也没发现孙韬的打量。

经文两篇,打草稿和誊抄,不过只花了一个时辰,试帖诗,也只不过半个时辰,一上午的时间谢青云就写好的试题。

出于前世的习惯,又将卷子细细看过一遍,才摇响铃铛,谢青云这般严谨的态度全被关注他的孙韬看在眼里。

孙韬抚抚胡须,心中暗自点头,若是名次过得去,便推荐给老友。

考完后,接下来就是等待揭榜的日子。

这次都是不像县试和府试那般,风平浪静,或许是院试最为重要,最终一个省城也只选中五百名,意味着又有一半的童生被刷下去。

三日后,第一场考试发案,谢青云不无意外的又取得了头名。

隔日去将覆试考过,再放案也是三日后。

谢青云期间和周清他们聚了,也知晓周清等人的名次,虽不靠前,但也有惊无险的取得了生员的资格,接下来就看是去县学进学还是府学。

他们也知道了谢青云又是头名,第二场没有意外便是院案首,“小三元”已是囊中之物,也肯定能被招进国子监,便是一朝踏入了上层人士的圈子。

心中虽然很是羡慕,但也是真诚祝愿谢青云能走的更远,毕竟谢青云才不过六岁。

到了除弥封,放榜这日,谢青云没去凑这个热闹,只能人散的差不多,亲爹去看了谢青云的名次,随后两人便迫不及待的收拾东西要上京城。

他们走后,六岁神童第一次下场就取了“小三元”的消息传遍了保定府,还有那没考中回乡的童生,也把这个消息带了回去。

更多人好奇谢青云是何许人物,只都打听不到谢青云的消息,更是不知道人早就启程上京了。

周清这些知道些底细的也都纷纷否认,只说考完后就没再见了。

谢青知虽院试的名次不在前三,但也是取得了廪生的名额,也有进入国子监的实力。

想成为国子监的监生有三种法子,第一种就是你的父辈是三品以上的京官,或者是皇帝亲自批准,第二种就是谢青云这般,从各地秀才中选拔出来的,第三种便是捐银子,这种在国子监中是最不受待见的,称为“捐监”。

国子监作为官学,也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一般被称为太学生,

而国子监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除了教授孔、颜、曾、孟四氏的从九品教授司外,另有四十五名在职学官。

内设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还有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最高的便是从四品祭酒,随后便是正六品司业,都是各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