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此时,王宫深处,李天明刚刚送走了几位朝中重臣。

这些臣子是来劝他收回那条开设女子书院、允许女子参加科举的旨意的。

这些大臣们都是文官出身,他们几乎是从祖宗之***理纲常、引经据典的将国君的这道旨意批驳的体无完肤,论辩的过程也是相当精彩。

当然,当着皇帝的面,他们的措辞还是非常注意的。

比如他们不会直接说“陛下你这道旨意不好”,而是指责给皇帝出这个点子的人实在是罪大恶极。

等到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说到口干舌燥了,他们的国君才喝了口茶水道,“这件事情,其实是慕圣的意思。先前城里的百姓们有些事情做得过了,寡人代替百姓去请求慕圣的原谅,慕圣她只给我提了这两个条件。你们说,寡人该如何拒绝?”

“这……”,大臣们听到这里,一个个都面面相觑起来。

其中,钱太公和林太公这两位,更是昨日亲自迎接慕莲入城的老臣。

昨日才拜谢过慕圣,今日就在背后说慕圣的坏话,此举实非君子所为。

新晋的这位林太公,乃是昔日在洪城阻击大秦军队有功的风老翰林,后来被国君一纸诏令,请来皇城之后加以赐封,进而位列三公。

对于女子读书一事,他其实并不反对,他反对的是让女子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年光是参加科举之人就多如牛毛,而中举者又是凤毛麟角,再拉一队娘子军进来,这可不是在添乱吗?

林太公说出了自己想法,国君却表示,他们能想到的那些话,他都与慕圣说过了。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慕圣心意已决。

诸位大臣见实在无计可施,只得纷纷起身辞去。

送走了这些大臣,国君知道,自己还没有到松口气的时候。

接下来,他赶到了太上皇居所住的宫殿,一进门便向自己的父皇请安。

事实上,当世人都盯着他颁布的第二条旨意时,但是只有李天明自己知道,他更担心的是第一条旨意。

因为去年年初的那项赋税改革制度,让百姓们改交粮食布帛为银钱,实则是他的父皇的主意。

当时,太上皇知晓国中刚经历过大战,国库中银钱的数量骤减,便四处派人搜寻救国良法,最终从一不出世的奇人那里得到此策。

李天明自己也知道,这项政策如果推行的好,三五年内,就能让国库变得充盈起来。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项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是以慕莲在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农户们哭诉生活之多艰的那一幕。

本来慕莲希望李天明可以免农税三年,但是她也知道北齐国去年刚经历过大战,这时也需要不少税收来恢复元气,便改请国君减免赋税。

宫殿里,鎏金的铜炉里生着袅袅的檀香。

宫女侍从皆已屏退,殿内只有国君和太上皇这对父子俩儿。

太上皇李刚盘腿坐在一蒲团上,手握拂尘、身穿道袍,好似一隐世高人。